第388章会试</p>
转眼到了八月初九,大明新朝恢复三年一科的首次会试在无数文人考生的期盼下,于南京贡院正式开始。</p>
大明新朝的会试沿袭前明旧制,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共三场,每场三天,共计九天。</p>
除考题有所区别,其余考试流程基本与前明一致。</p>
此次会试主考官终于不再是皇帝。</p>
为了这个主考官名额,四位阁臣险些在皇帝当面吵起来……不,是已经吵起来了,甚至还想动手打架。</p>
朱怡炅无奈,只能出面调解,警告要是内阁再为此事争执不休,那就都不用去监考了。</p>
内阁这边被皇帝一吓,总算清净了一些。经过四人不断商量,王礼还是成功拿到了主考官名额。</p>
其实到了满清,科举就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了,按朱怡炅的想法,科举制度未来肯定是要废除的。</p>
只是不能一步到位废除,得循序渐进,先逐步建立新的选官制度进行平替。</p>
取消前置条件的童生试便是第一步,不光是为了节省时间和地方财政。接下来等平了满清,财政宽裕了就可以尝试去搞全民普及教育了。</p>
然后就可以在科举加上一条,必须得在地方学府进学毕业,通过毕业考的考生才能去考乡试。</p>
也就是说,未来这些地方学府就会逐步成为考生们的童生试,再到取代乡试、会试,直到科举平替。</p>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初期从中进学毕业,再去考科举的肯定还是那些士绅权贵。</p>
百姓就算去读书学习,出来也多是为了生存。</p>
不过无妨,饭要一口一口吃,先把广开民智这件事做好。要不然全民文盲,也适应不了未来世界殖民战争的节奏。</p>
今年会试无有什么波折,九天时间一晃而过。</p>
考生们考完就可以回去休息,但考官们还得加班加点。</p>
科举考完,试卷不是第一时间送到考官哪里,而是先送至弥封所,进行检查核验是否有舞弊信号标记,比如折角、针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