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经过短暂休整,联军开始继续进军。大体上,各军按照司令许朝阳的安排,英军、美军、荷军,会同松平容保率领的幕府军主力,以长门藩为作战区域;中队和法军,会同间部诠胜率领的三万幕府军,以周防藩为作战区域。
实际上,长州藩军队主力已经撤入周防藩。因此,中队、法军约四干人,加上间部诠胜率领的三万幕府军,将对战藩军主力。
战争的胜负,关系到长州藩的前途命运,亦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此,陈至立亦随军行动,协调三军行动。经过陈至立的争取,中国陆战队司令陈清泉将担任三军统帅,指挥对长州藩的决战。
长州藩大难临头,犹不悔悟,打算凭借山口城负隅顽抗。藩主毛利敬亲再度祭出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号召武士保护藩国。又大力组建“奇兵队”,鼓励农民、工人加入藩军,杀敌立功。
革命军打仗素来重视发动群众,亦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宣布将把藩内田地平分给农民,以争取民众的支持。
日本的土地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比满清还要尖锐。满清治下,地主收取的田租极高,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农民尚存有一丝的希望。
譬如,满清的农民可以参加军队,赚取军饷,可以在战场上抢劫发财。军人得了军饷,抢了钱财,便可以回乡置田,从此成为有产阶级。曾国藩创办湘军后,湖南的农民踊跃加入湘军,奥妙便在于此。
或者,农民几代辛苦劳作,外出经商,积攒下钱财,也有可能置买农田。曾国藩祖上就是农民,到祖父这一代才开始努力经营,买田变成了小地主。
但在日本,各阶层都是完全固化的。生为武士,世代可以不劳而获。生为农民,则世代永远为农民,永远租种藩主的土地,不得以购田,更不得以擅自离村,改做手工业者、商人。
因此,长州藩武士高山晋作曾创办奇兵队,吸引农民、工人参军,大获成功。高山晋作死后,他的好友、长州藩三兵教授大村益次郎,同样主张继续扩编奇兵队。
对广大农民来说,“均田免赋”的口号远比“尊王攘夷”来得有吸引力。此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尚未泛滥,天皇也未被神化。压在日本农民身上的,有天皇、幕府、藩主、武士等数座大山,永远没有翻身的希望。
联军以“均田免赋”为口号,长州藩民大为兴奋,带路党层出不穷。不少藩民也争着成为联军的军夫,帮联军搬运辎重,向联军售卖食物。他们渴望得到解放,已经在盼着联军打败藩军了。
24日,联军来到一个名叫门下町的地方,在此遭遇了藩军的抵抗。藩军出动了三组军队、一队奇兵队,以奇兵队为先锋,驱使奇兵队向前冲锋。
奇兵队多为临时招募的农民,装备相当落后,火器只有燧发枪以及少量的来复枪,大多队员以大刀长矛为武器。甚至于,有队员手持竹子削成的竹枪。指望用竹枪对阵联军,纯属天方夜谭。
大村益次郎主张编练奇兵队,主旨在于打破武士阶层壁垒,不分贵贱地招募队员。然后,还要严加训练,利用队员渴望出人头地的心理,激发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这支匆忙扩招的奇兵队,武器五花八门,缺乏弹药,队员大多没有上过战场,连基本的战术素养都没有。派他们到战场上,纯粹是当炮灰。
两军相隔大约有两公里,彼此肉眼可以通视。联军虽在异国他乡作战,却有幕府军从旁配合,又赢得了藩民的好感,已经提前得到了藩军的情报。
藩军指挥官为大村益次郎,决定以逸待劳,等联军进入藩军火炮射程后,先开炮轰击敌军。藩军火炮较为落后,有效射程约为一公里。
陆战队此行携带了75速射炮。司令陈清泉下令停止行军,使用速射炮轰击敌军。不过,第一轮炮弹并不用实弹,而是用宣传弹。
革命军极为重视宣传,宣传弹内装有纸质的宣传单,已是革命军的标准配备武器。几声炮响之后,藩军并未等到炮弹,反而是扑天盖地的、雪花般的宣传单。
考虑到日本人文盲率高,宣传单上的文字很少,主要是一幅画,内容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配文简洁明了,写着:
“均田免赋,联军将没收藩主土地,平分给每个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