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梵高》和《梵高之死》这两个名字,若说对读者的友好程度,《梵高之死》无疑要更胜一筹。</p>
这个名字,既点出了主人公,也高度概括了小说的剧情,让人一看便一目了然。</p>
并且非常有悬疑色彩,能够勾住读者的眼球。”</p>
林朝阳没想到选个小说名,祝昌盛也能给他做出一番阅读理解来,他爽朗的笑了几声,对祝昌盛说道:“老祝,照你这么个夸法,我这部小说还没发表都快成名著了。”</p>
“名不名著的不好说,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一笔,是毫无疑问的!”</p>
林朝阳有点怀疑祝昌盛是为了拿到他接下来的作品在给他灌迷魂汤,他没见过哪个编辑收了稿子还没等发表呢,就敢这么吹。</p>
祝昌盛又对林朝阳说道:“你还不知道吧?我们《当代》要改版成为双月刊了。”</p>
“成双月刊了?那恭喜啊!”</p>
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说明了《当代》在读者群体所受的欢迎,也说明了《当代》在作家群体中同样得到了广泛认可。</p>
毕竟是由三月一发刊变为了两月一发刊,用稿量直接增加了50%。</p>
这样的改变对于刊物来说肯定是好事,但对于编辑们来说却是好坏参半,杂志发展的好对于编辑们来说固然有好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工作量必然大增。</p>
“谢谢。我前两天还跟老覃说,要是审稿通过,争取把你这部小说放在我们改版第一期上。”</p>
林朝阳迟疑道:“时间上恐怕来不及吧?”</p>
这都马上要到十二月下旬了,《当代》每期的发刊日期是当月5号,满打满算就半个月时间,审稿、校对、排版、印刷这一套流程,时间根本不够。</p>
“新年新气象。你这部小说将近22万字,基本就是一本书,我争取给你搞个专号出来。</p>
这样的话,就省去了排版的麻烦。稿子我今晚就给老覃送过去,让他尽快审完。”</p>
感受到祝昌盛对于《梵高之死》的重视程度,林朝阳心中感动,说道:“没关系,来不及也别勉强,只要能发就行。”</p>
祝昌盛颔首道:“这是当然,我可当不了老覃的家。”</p>
林朝阳闻言笑了出来。</p>
取了稿子,林朝阳送祝昌盛离开。</p>
祝昌盛在林朝阳家吃了顿饭,又聊了会儿天,这会儿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p>
北方的冬天,一到夜里冷风总是格外大且刺骨,可祝昌盛骑着自行车心里却是一片火热。</p>
自行车一路疾驰来到位于故宫东侧附近的北池子二条胡同,祝昌盛敲响了一处临街四合院的院门。</p>
过了约莫一分多钟,院内来人开门。</p>
“昌盛?你怎么来了?快进来!”</p>
覃朝阳对祝昌盛的到来有些意外,连忙将他让进院里。</p>
覃朝阳家的四合院是处两进的宅子,不管是规模还是样制都与林朝阳在棉花胡同买的那处四合院极为相像。</p>
只是覃朝阳这处四合院可是紧挨着故宫,地理位置可比棉花胡同那处四合院好多了。</p>
他这套四合院也是五十年代花稿费买的,覃朝阳在嗡嗡嗡中受冲击比较小,所以房子顺利的保留了下来。</p>
两人进了屋,冷风一下子被隔绝,冷暖交替之间让祝昌盛忍不住打了个冷颤。</p>
屋内的灯光有些昏暗,用于取暖的煤炉火势正旺,火苗在气流的催动下欢快的跳跃着。</p>
覃朝阳从煤炉上提起正烧着“噗噗”冒热气的铝制水壶,给祝昌盛倒了杯热茶。</p>
“来,暖暖身子。”</p>
祝昌盛接过茶杯,轻啜了几口,感觉身上暖和了不少,然后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小心的掏出稿子来。</p>
“大晚上,这么冷的天就为了给我送稿子?”覃朝阳问道。</p>
“你先看看。”</p>
祝昌盛没有回应覃朝阳的话,反而催促道。</p>
覃朝阳捏着稿子,第一眼看到的是小说的名字——《梵高之死》。</p>
旁边还有个被划去的名字,想来是作废的。</p>
“这就是你说的林朝阳写梵高的那部小说?”</p>
“对。”</p>
覃朝阳点点头,说道:“你先坐,我看看。”</p>
他说了一句,走到书桌处拉开台灯,戴上老花镜,专心翻阅起手中的稿子。</p>
窗外的北风越来越大了,呼啸着煽动门扇和窗扇发出轻微的声响,风助火势,炉火烧得也更旺了。</p>
风声越大,反而衬托得屋内的气氛更加静谧。</p>
覃朝阳坐在书桌旁心无旁骛的看稿子,祝昌盛闲极无聊,眼眉口鼻在这样静谧的气氛下变得灵敏。</p>
他鼻息之间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煤炭燃烧的焦味,眼睛盯着炉中熊熊燃烧的火焰,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副画面。</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