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长孙无忌和张千站在一旁,听到陈正泰的这番话,长孙无忌先是倒吸一口凉气,忍不住心里叫厉害,说是惭愧和无地自容,又是谦虚又是拒绝,这摆明是胃口不小。</p>
要知道,若是真的谦让,肯定会说,要不陛下随便赏我一点钱吧,或者给我一点地吧。</p>
如此一来,皇帝就坡下驴,大手一挥,好,赏了。</p>
可若是再三辞让,恰恰让陛下不得不亲口说出赏赐,而皇帝开了口,当然不能赏得太少的,毕竟……这是天大的功劳。</p>
等于是又将皮球踢回了李世民的脚下,意思是,你自己看着办吧。</p>
李世民则是笑吟吟地道:“朕一直说,谁若是拿下高句丽,便敕封为王,正泰现在乃是郡王,理应再加一爵,加封为亲王,长孙卿家,你看如何?”</p>
长孙无忌当初可是吏部尚书,在这件事上,他是比较有发言权的。</p>
长孙无忌便道:“按理,除非追谥,否则异姓不能封王。只不过当下,朔方郡王本就已是王爵,已是破例,不过既然已经破例了,那么再破一例,想来也无人反对。”</p>
李世民点头道:“朕也是这般想的,此事,待三省一阁讨论之后,再行颁布旨意吧。”</p>
李世民显然是乐见其成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p>
反正陈正泰的儿子,也算是李世民的半个血脉。</p>
朕自己的儿子都要封王,自己的女婿和外甥当个王又怎么了?又没吃别人家的大米。</p>
这事……李世民也觉得理应没人反对。</p>
就算有,也可以强力推动。</p>
毕竟这功劳不小,足够堵住所有人的嘴了。</p>
陈正泰于是谢了恩。</p>
李世民又忍不住感慨地道:“卿家了却了朕一桩心事啊。”</p>
他又打起精神道:“这高句丽,已是悬孤了数百年,朕打算辟其为郡县,永为我大唐疆土,如何?”</p>
陈正泰道:“这是理所当然的,本来乐浪、辽东便为中原所有,今日不过是完璧归赵而已。”</p>
李世民则是道:“只是,如何治理呢?”</p>
这确实是个问题,这地方太偏僻了,一旦中原出了乱子,便立即会有人作乱,脱离中原的统治,若是不解决这个问题,让人寝食难安啊!</p>
陈正泰道:“一切的问题,还在于世族,历来这等地方的世族,都有割据一方的意愿。那些封疆大吏,若是在此治理,不得不顺从地方的世族,可一旦顺从,百姓们便遭殃了,于是百姓便对朝廷离心离德。而若是对世家大族置之不理,这些世族掌握了此地的经济民生,一旦要作乱,朝廷也无计可施。”</p>
“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迁民。将这里的世族,统统迁居去河西,河西有大量的土地,朝廷在这里收了他们一亩地,便在河西补偿他们一亩,甚至是两亩。他们若是不肯,则趁着这一次机会,直接将他们一锅端了,令他们灰飞烟灭。而若是顺从的,便可通过赎买的手段,得到他们的土地。再将他们的土地,置为朝廷所有,以永业田的方式,分发给无地的百姓。”</p>
“如此,有三个好处!一方面,迁走了这些世族豪强,令大唐委派的地方官吏,可以直接对百姓进行管理。其二,分发了百姓土地,便只征收他们的粮税,令朝廷有了一个直接的税源。其三,百姓们得了土地,自是对朝廷感恩戴德,再无反叛之心,毕竟……这高句丽王高建武人等,暴虐不仁,横征暴敛,百姓们已是深受其害。而这些高句丽世族奴役百姓,欺负良善,也是常有的事。朝廷为百姓们除去了这两害,百姓们自然再不会叛逆了。”</p>
李世民亦是认同地点头道:“这是个好办法……只是,那些世族会同意吗?”</p>
陈正泰显得胸有成竹,道:“他们想不同意也不成,如今他们是败军之将,到时强行迁走之后,到了河西,便由不得他们放肆了。河西距离这里有数千里之远,他们再也无法还乡,只能视河西为故地,且到了河西之后,举目无亲,唯一的办法,就是紧紧抱着儿臣的大腿,如若不然,他们是去了高句丽的根基,倘若日后还有异心,儿臣反手之间,便教他们灰飞烟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