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听眼前这人的叙述……这个人竟真糊涂到这样的地步?</p>
百姓们遇到了旱灾,跑去倾诉,他居然指着自己庭院里的树,说这树上明明还长了叶子,哪里还有旱灾,便下令责罚来告灾的人?</p>
这老儒生的话,顿时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有人道:“老翁倒是遇到了一个好的,只是糊涂而已,若是碰到了那凶恶的,还不知如何呢。”</p>
大家都深有同感地纷纷称是。</p>
只有李世民的脸格外的阴沉,他紧紧抿着唇,抓着手中的茶盏,手臂颤了颤,只是拼命忍着,不便发作。</p>
众人越说越热闹,这长安城乃是天下各州的人聚集的地方,消息流通得比穷乡僻壤自是快得多。</p>
既然有人打开了话匣子,大家的谈兴也浓。</p>
唐朝的人本就豪迈,哪怕他们喝的是茶,说话也不会带太多的避讳。</p>
李世民这才明白,原来这天下的军民,其实是和自己没有丝毫关系的。</p>
当然,其实李世民早已渐渐接受了这种事实,只是还没有板上钉钉而已。</p>
历朝历代,不都是如此吗?</p>
他索性保持着沉默,继续打开报纸的其他版面。</p>
这报纸里,除了记录不少新鲜事,有长安的消息,也有来自于天下各州,甚至还兼带了日历的功能,会有一个豆腐块的地方,记载今日乃是某某年某某年月和某日,以及黄历上今日宜出行,不宜嫁娶之类的信息。</p>
这个时代没有专门兜售的黄历,日期这东西,只能凭老一辈人的记忆了,偏偏人们对黄历这东西又深信不疑,现在有了报纸,每日若是买一份,便可立即知道当下的讯息。</p>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搜集来的文章,文章刊载在上头,显然是给读书人们看的。</p>
这报纸里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任何人都可从中截取到自己想要的讯息。</p>
李世民甚至自己也意动了,有了这报纸,宫中的百骑,似乎也就没有了必要,倒不如每日让人送一份报纸入宫即可。</p>
当然,这个念头“只是”一闪即逝,李世民比任何人都清楚,要建立一个机构容易,可要裁撤一个机构,却比登天还难,还是继续留着吧。</p>
他朝小轩窗看下去,见那卖报的人,因为报纸中消息的‘劲爆’,竟是迅速的将手中的一沓报纸兜售一空,这卖报的人反而急了,放着一张报两文钱挣,偏偏手里没货了,这还了得?</p>
于是他忙向要来买报的人告饶:“我这便去取货,原谅则个。”</p>
说着,一溜烟的跑了。</p>
街头巷尾,似乎现在讨论的都是陛下的文章,这对于此时的百姓而言,不啻是破天荒的讯息。</p>
茶肆里也是如此,人们还是津津乐道的谈论着关于陛下劝学的事,众说纷纭,随之来茶肆的人越来越多,闲谈的人也就越多了。</p>
似乎……大家对于当今天子的印象都很不错,对于文章的评价也很高,只是到底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李世民就不得而知了。</p>
此时,李世民坐在这里,方才知道,原来民意的反馈竟是如此,和大臣们奏报的完全不同。</p>
他站了起来,让人会过了账,随即便起驾回宫。</p>
张千则小心翼翼,他察觉到一些陛下对于报纸的态度不同,担心百骑因此而受影响,偏偏此时他不敢多嘴,只好忐忑的不安的等待陛下什么时候高兴了,而吐露出自己的心思。</p>
实际上,第二期的报纸已经卖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