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1 / 2)

臣说句不该说的话,倘若这天下都是如此,陛下的功绩,足以直追三皇五帝,那秦朝,亡于残暴,隋炀帝,也亡于此,可是臣读过秦时和隋时的律法,却发现这律法之中,也不乏有爱民的举措,可这又如何呢?这些举措,没有效用,下头的官吏和豪强们,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律令推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

“可若是对他们有害的,索性便充耳不闻。陈正泰这一套方法,固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至少……有用,也可用。能做到这个地步,这扬州的新政,算是开了一个先例,此子乃是经略的大才,臣不如他。”</p>

杜如晦说的话,看上去是谦虚,可实际上他也没有谦虚,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得出。</p>

李世民则是满意地不断点头,道:“是这样的道理,朕也与你感同身受。”</p>

李世民说着,目光却又落在身后一个灰头土脸的人身上。</p>

正是那御史王锦,王锦蹭了饭,乖乖地低着头跟在后面,却是一言不发。</p>

此前他还很嚣张,现在却好像被阉割了的小猪似的。</p>

李世民带着别具深意的微笑看着王锦道:“王卿家为何不发高论了?”</p>

“我……臣……”王锦张口欲言,却发现搜肠刮肚,也实在想不出什么话来了。</p>

今日所见的事,史书上没见过啊,没有前人的借鉴,而孔夫子的话里,也很难摘抄出点什么来议论今日的事。</p>

最后,他才苦笑道:“臣无话可说,臣输了,陈正泰的新政,确有许多可取之处。”</p>

李世民则道:“不挑错处了?”</p>

“这……”王锦觉得陛下这是故意的,不过好在他的心理素质好,依旧振振有词地道:“没有错,为何还要挑错?臣此前不过是捕风捉影,这是御史的职责所在,现在既眼见为实,若是还处处挑错,那岂不成了公报私仇?臣读的乃是圣贤书,夫子没有教授过臣做这样的事。”</p>

李世民叹了口气,不由道:“是啊,扬州的新政,朝廷只怕要多支持了,唯有如此,我大唐的希望、未来在扬州。”</p>

………………</p>

厚颜无耻求一点月票哈。</p>

李世民在这宋村呆了两个时辰。</p>

群臣大抵都已看过了,许多人都默不作声。</p>

也有人若有所思的样子。</p>

某种意义而言,这芦花村和宋村所看所闻的截然不同,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p>

有些时候,这等直观的对比,是最动人心的。</p>

这百官之中,起初是嫌恶陈正泰,认为陈正泰不过是延续了当初西汉时武帝的策略而已,武帝打压豪强,穷兵黩武,可百姓们也困苦,虽是创造了无数的丰功伟绩,可在世族们看来,却是不认可的。</p>

儒家在南宋之后,逐渐走入极端,可在这个时代,百官之中的许多儒学出身的世族子弟们,或多或少还是有建立功业的渴望。</p>

天下战乱了这么久,百姓们流离失所,无数人惨死,这些怀有抱负的人,自然也就滋生着匡扶天下的心理。</p>

这也是大唐与天下其他诸国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这里,因为儒学的影响,它鼓励着无数读书人入世,即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即是说,有能力和身居高位的人,理应匡扶天下,这是使命。</p>

因而,不少人低头,默然无语,他们显然内心是极复杂的,他们一面似乎欣慰于宋村的改变,同时对于芦花村的凄惨感到揪心。</p>

另一方面,他们很清楚,想要有更多的宋村,那么世族就将要失去很多。</p>

其实……世族未必是根基动摇,可利益一旦失去,可就弥补不回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