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1 / 2)

李世民摇头,打断陈正泰:“你当知道朕要问你何事,朕要询问的是,太子和李泰,谁可以承大统?”</p>

这似乎是李世民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p>

当李世民说出自己的心意时,陈正泰则是吓了一跳。</p>

他一直以为,李世民将李泰摆在重要的位置,只是想借用李泰来遏制李承乾!</p>

可哪里想到,在贞观四年,李世民就已生出过这样的念头。</p>

陈正泰心里倒抽了一口凉气,都到了这个时候了,恩师居然还在打这个主意?</p>

陈正泰原以为,李承乾既立为了太子,那么至少现在的地位是稳如泰山的。</p>

后世许多研究历史的人,也都认为只是李承乾自己过于敏感,所以自暴自弃,令李世民失望,最终这才将李承乾逼迫到了造反的地步。</p>

可细细思来,若不是早有一丝这样的念头在李世民的心头盘桓不去,何至于到父子反目的地步?</p>

只是现在摆在陈正泰面前,却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极力支持太子,当然,这样可能会起反效果。</p>

原本陈正泰和李承乾之间的关系就不请不楚,这只会给李世民一个你陈正泰支持李承乾,完全是出于私心的观感。</p>

而后一种选择呢?</p>

只在一瞬间,陈正泰的心已经千回百转,此时笑着道:“现在来看,太子不拘一格,而越王师弟老成持重,都是继承大统的好人选。只是恩师尚在壮年,现在思虑此事,是否……”</p>

这话说的很中肯,只是……</p>

李世民摆摆手,笑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何况朕只是和你随口闲言而已,你我师徒,不必有什么避讳。”</p>

说着,他一口酒下肚,继续凝视陈正泰:“朕看你是还有话说。”</p>

陈正泰颔首:“学生斗胆,猜测一下恩师的心思吧。恩师其实挑选的不是太子和越王,恩师其实是在做一个选择。”</p>

“嗯?”李世民意味深长地看着陈正泰,不禁微笑:“什么选择?”</p>

陈正泰道:“倘若恩师以为天下安定,只要我大唐沿袭隋制,便可使我大唐享万年江山,则越王李泰最合适,越王是墨守成规之人,他好就好在老成持重,他日若能克继大统,定是萧规曹随。”</p>

“可若是恩师以为,若是继续沿袭着隋制亦或者是此时的方法走不通。那么太子为人坚韧,行事果决,不轻易受人摆布,这样的性子,却最合适大刀阔斧,使我大唐可以焕然一新。”</p>

李世民哈哈笑了,不得不说,陈正泰说中的,正是李世民的心事。</p>

这桩心事一直藏在李世民的心里,他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摆在他面前,是两个艰难的选择。</p>

是像魏晋时期一样,依靠着世族继续治天下吗?还是改弦更张,做出一个新的选择?</p>

当然,这个新的选择,会酝酿极大的风险,它极可能会像隋炀帝一般,最后让这天下变成一个巨大的火药桶。</p>

两个儿子,秉性不同,无所谓好坏,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p>

在后世,人们总将李世民在儿子的选择上,视作是维护自己统治的权术。</p>

可实际上,他们还是太小看李世民了!</p>

一个常胜不败的帝王,在位期间扫清了一切敌人,军中充斥了关于他的传说,所有的将军几乎都是被他提拔起来,百姓们在当时对他敬若神明,一个这样的皇帝,会忌惮自己的儿子?</p>

说的再难听一点,他李承乾或者李泰,配吗?</p>

李世民有着更深沉的考虑,这个考虑,是大唐的国体,大唐的国体,本质上是沿袭了隋朝,虽是皇帝换了人,功臣变了姓氏,可本质上,统治万民的……还是这么一些人,从来没有改变过。甚至再把时间线拉长一些,其实大唐和大隋,再到北周、北魏、西晋,又有什么分别呢?</p>

李世民知道,沿袭这样的国体,是可以让大唐继续延续的,只是延续多久,他却无法保证。</p>

内心深处,他希望大刀阔斧地去改,只是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人心还未完全依附,百姓们对于李唐,并没有过于深厚的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