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朕是仁慈的(2 / 2)

皇帝陛下究竟要如何让蔡京自己知难而退?

严嵩眉头紧锁,不管皇帝陛下能不能达到他的目的,严党之前所做的那些准备也全都被打乱了。

眼下还不知他那计划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样一来,变数又增加了……

心中想着这些繁琐的事情,严嵩眼角的余光却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猛然抬起头向身侧望去,却发现和珅正探头探脑的往他腰侧看。

严嵩眉头一皱,顺着和珅的目光向下望去,却发现自己手中正拿着方才皇帝陛下给的那份名单。

走在路上,风一吹,素竹纸轻轻摇晃。

严嵩一愣,当即大怒,犹如触电一般把手中的纸收了起来:“你干嘛?”

皇帝陛下给他们的这个名单可不是任务,而是大好处。

这封名单上的官员有好几个都是必须要替换的,他们可以罢免这些人,在重新选官的时候,自然也更有机会换自己的亲信党羽上去。

除了必须要替换的,还有就是那些只要肯诚心悔过,就能留在原位的。

当官就如新娘子入洞房,必须得上面有人。这些官员丢了蔡京这么个大靠山,自然要在朝中再拜一座山头……

那和珅、严嵩两人就可以借着先知先觉的优势,把他们收入麾下。

所以说这根本不是任务,而是好处。

如今和珅偷瞧了他严嵩的好处,这让他怎能不生气?

和珅被他甩了脸色,没得看了也不气恼,嘿嘿地笑着道:“严相这么认真作甚?”

“本官不过是想看看,陛下给你的和给我的是不是一样的?”

严嵩看着他这张眯着眼儿笑的胖脸,气的牙根痒痒:“那和大人看完了没有?是不是一样的?”

“还没看完,还没看完。”

和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笑呵呵地道:“严相不若再把它拿出来看看。”

严嵩咬着牙,非常想把袖子中的纸张拍在和珅的胖脸上。

但眼角的余光又注意到了周围的宦官和值守的羽林卫,只得深吸一口气,强压住这股冲动。

“刚才和大人已经看了在下的,这次不如让我看看你的?”

和珅自然不肯,胖脸当即一板:“严相,是不是一样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办好陛下吩咐的事。”

“陛下都说了,留给你我的时间不多了,还请严相顾全大局,莫要在这等小事上耽搁了。”

说完就要往前走,但嘴角压不住的笑容却暴露了他的心情,一副占了大便宜的模样。

严嵩更是暗暗咬牙,向来都是他占和珅的便宜,这次竟然被这胖子反过来占了便宜,这比丢了二两银子还难受!

“让我看看!”

~~

殿外发生的事自然瞒不过李乾,不过听完老太监的汇报,他也只是笑了笑就过去了。

沾点便宜吃点亏都无所谓,他还不至于像调解小孩子打架一样,什么都管。

“大伴,你让人去翰林院传诸葛修撰。”

既然决定要提前把蔡京扒下来,那还得让诸葛亮帮忙在把计划查缺补漏,完善完善才行。

越是接触,李乾就发现诸葛亮这位大才是真的不负其千古名相的名声。

尤其是在大局观方面,简直是拉了李乾好几条街。

此外,最让李乾不解的是,他明明是初入官场一个月,但对于其中的弯弯绕绕却看得非常清楚。

尤其是李乾偶尔以奏章中的内容旁敲侧击的问他时,诸葛亮总是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非常恰当的回答,将各种官场、朝廷中特有的细节把握的非常到位。

这种东西不入朝做官几乎是接触不到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可能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飞快地学会了这么多东西。

或者说根本就不用学,而是无师自通了。

这种天赋就让李乾羡慕的眼珠子发紫了,想他辛辛苦苦批了快一年的奏章,更是在秦桧的指引下吃了不少教训,才把那些东西体悟的差不多,勉强不被下面的官员们糊弄了。

可诸葛亮却只是花了这么点时间,效果居然比他还好的多,这也太让人不平衡了。

不过李乾也没太妄自菲薄,正常人拿自己和诸葛亮比还是多少有点自找不自在了,而且李乾占优势的地方是创新性、跳出窠臼的思维。

诸葛亮则是从小到大勤学不辍,读过的书籍更是浩如烟海,这是人家几十年的积累,如今厚积薄发出来了。

没经过官场熏陶,并不代表没看过曾经历代官员们的奏章,皇帝的诏令、臣子们的应对等等。

这种东西还是科举中的考试科目,只不过不如四书五经重要。

有的考生只是胡乱学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如诸葛亮这样的人却真是学到了精髓。

对此,李乾心中也暗暗给自己打气。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从历史中可以知道的不仅是得失,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如果知道前面的皇帝们是如何批奏章的,对好的情况如何回应,对坏的情况如何回应,比如一县之地遭遇旱灾,该不该开仓放粮?这个地方出现了乱匪,又该如何去剿……

看完这些,就能给李乾带来很大的启发。

此外,李乾还能从这些回应的结果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提前知道这样回应是错误的,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他就可以提前避开这种选择……

心里想着后续的学习方向,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将近两刻钟。

老太监走上前来道:“陛下,诸葛修撰已经到殿外了。”

李乾回过神:“请他进来。”

不管何时见到诸葛亮,他身上仿佛都带着一股自信,连带着李乾也被沾染上了几分信心,对接下来的计划更有把握了些。

其实之前两人早就确定好了大概方向,对于皇帝陛下突然要变卦,加快节奏这件事,诸葛亮起初还是不怎么理解的。

但当他知道了延平镇失陷之事后,沉默了良久,也察觉到了事情的紧迫性。

李乾又同他询问了一些细节上的事,这才敲定了整个计划。

现在,只剩执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