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4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2 / 2)

说一句,孙觉是黄庭坚的岳父,秦观的老师,算是苏轼朋友圈里的要紧人物。</p>

给曾巩的信里,用聒耳如蜩蝉形容政客。</p>

给张方平的诗里把朝廷比作荒林蜩蚻乱和废沼蛙帼淫,又说自己遂欲掩两耳。</p>

给范镇的诗里,他直言小人,给周邠的诗里把当权者暗比作夜枭。</p>

刘恕罢官出京,独鹤不须惊夜旦,群鸟未可辨雌雄,等于说朝廷上只有一群乌鸦,好坏难辨。</p>

谁家好人的诗,经得起阅读理解!”</p>

我爱花花:不过苏轼的确对新法不满。</p>

百忍成金: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请问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作者说,我就不能凑字数?!</p>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相当于把苏轼的朋友圈、黑历史都扒了一遍。</p>

银河系系花:讲真,提到的诗,一首都不熟。</p>

痴人说梦:说明苏轼在政论方面文才不足,没有猪肉、荔枝、生蚝来的真情实感。</p>

唐朝诗人瑟瑟发抖,谁没写过两首暗含讽刺的诗文。</p>

杜甫登大雁塔写,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你说他在影射什么?</p>

糊糊:“牵连了这么多人,苏轼也知难以善罢甘休。</p>

在等待那最终裁决的日子里,苏迈每日都穿梭在城市的喧嚣中,为苏轼送去饭菜。</p>

由于严格的监狱规定,父子俩无法相见,他们便巧妙地约定,平日里只送蔬菜和肉食,若是有不幸的死刑判决,便以鱼为信,使苏轼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p>

一日苏迈因囊中羞涩,需外出筹措资金,便将送饭之事托付给了远亲。但他疏忽了,忘记告知那远亲他和苏轼之间的秘密约定。</p>

不巧的是,那位远亲在送饭时,为苏轼带去了一条香气四溢的熏鱼。</p>

苏轼一见,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以为这必定是死刑判决的前兆,心中不禁充满了哀伤与绝望。</p>

在这份悲痛之下,他为弟弟苏辙写下了诀别之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p>

御史台详细汇报了苏轼诗案的审理进展,整理出苏轼数万字的自述材料,并揭露了与苏轼讥讽言论相关的多位大臣和名士,包括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等二十九位重要人物。</p>

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劝说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p>

曹太皇太后出面干预,章惇积极营救苏轼,并不惜与王珪翻脸。</p>

神宗最终决定从轻处置,苏轼幸免于难,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但需严格限制在当地,且无权处理公文。</p>

此次风波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p>

王诜因因向苏轼泄露机密、频繁交往,且调查时拒不交出苏轼诗文,对公主不敬,宠爱妾室而冷落正妻,被剥夺了所有官职和爵位。</p>

所以王诜第一次被削官,并非因为不礼敬公主,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卷进了乌台诗案。</p>

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南。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从结果上看,对他的惩罚更甚于苏轼。</p>

罪名繁多,与苏轼有所牵连,接受苏轼文字而不报,接受王诜的金钱,加之身为秘书省正字,更是犯了泄露禁中机密之过。</p>

苏轼对此深感愧疚,频频写信给王巩,鼓励他、安慰他,提醒他防范瘴气,并传授他摩脚底板以抗瘴之法,劝他戒酒健身。</p>

王巩深受感动,他以道家思想为慰,安慰苏轼自己正在修行之中。</p>

八年后重逢,苏轼赋词以记,末句流传最广:</p>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