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冒籍</p>
糊糊:“两人的卷子某种程度上都不符合科举程序。</p>
但王越的文章写得好,王直力排众议,将他选中,归入同进士中。</p>
这件事还有一个后续,第二年,朝鲜使者向明朝进贡时,呈上了王越的试卷。原来他的卷子被大风吹到了朝鲜,算命的人称此为封侯万里的征兆。</p>
这次算命的真说准了。</p>
明朝有‘三王’,就是三位军功封爵的文臣,王骥、王越、王守仁。</p>
王越是首任三边总制,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p>
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于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中两次远袭鞑靼。因军功获封威宁伯。”</p>
朱祁钰又发现一位人才,还是他现有的。唯一的问题是他搞烂了的景泰二年考中的。</p>
糊糊:“景泰二年的科举一共有201位进士,科举大省江西有42名,占20.90% ,五分之一。</p>
比起永乐二年的‘江西大年’稍显不足。</p>
换到南北榜上,北方只有38人,占比19%,南方占81%。</p>
全北方绑一块,比不过一个江西。</p>
更惨的是前55名里只有3名北方人,也就是说如果只录取55人,则北方只有3人,几乎重演洪武三十年录取52人北方被剃光头的惨剧。</p>
明朝迁都北京,经过好几个皇帝的治理,北方经济得到很大恢复发展,但是北方科考上的进步也只有那么一丢丢。</p>
北方当然不干了。</p>
景泰四年(1453年)又逢乡试年。此年八月二十八日,即乡试结束之后,工科给事中徐廷章上言七事,其中第三事为严科贡。</p>
徐廷章,河南汝宁府罗山县人,景泰二年进士。初授给事中。他说:近者科举开额,如陕西、山西皆取百名,三倍于昔,及会试无一中者。岁贡亦四倍于昔,及入监,即以存省京储悉遣还家。科贡之多诚无益也。</p>
即以景泰初年陕西、山西等北方省区在科举、岁贡不拘额数的宽松政策下所取冗滥的事实为据,提出今后宜仍如宣德、正统中例,庶革冗滥之弊的建议。</p>
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建议恢复宣德、正统间取士之制。朱祁钰令所司计议以闻。</p>
至九月,礼部认为徐廷章所论深切时弊,同意他的看法,称按其所说取旨施行即可。</p>
事情发展至此似该有明确的抉择了,然而又因郎中章纶的奏言而延展。章纶,字大经,浙江温州府乐清县人,正统四年进士,初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初为仪制郎中,屡有论建。</p>
章纶言,景泰元年诏原云不许更改,今尚不足四年就废搁不行,有朝令夕改之嫌,殊失朝廷之体。</p>
即从朝廷体面的角度,认为应该继续遵循现行政策。</p>
这一说法对新君来说还是颇能击中要害的,于是朱祁钰复命礼部斟酌以行。</p>
不过这一次礼部没再态度暖昧,而是仍然坚持了九月份回复徐廷章奏疏时的意见:科举以正统中所定额为准,如文字合格者多量增入之,亦不得过二十名。其岁贡,自景泰六年以后宜如正统中所定例。</p>
礼部的这一意见为景帝采纳。此轮争论的结果,确定以正统年间定额为准,预示着科举配额制度将重新启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