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是幽州人士,早年因刺杀劫掠百姓的羌胡首领成名,后来闯荡天下,以剑术被世人推崇,再后来就被灵帝召到了宫中,担任虎贲将军。
不是虎贲中郎将,他是灵帝的近身侍卫,有点像明朝那会锦衣卫里面,随侍皇帝的大汉将军,属于殿廷卫士。
灵帝荣养了他十几年,养出了一个死士。
“今上刚刚九岁,就能命你刺杀国贼?别是有人假传圣令吧?”刘襄疑问道。
“陛下十岁了。”王越更正了一下汉献帝刘协的年纪,顿了一下又解释道“陛下自小就聪慧,定能成为明君,只是被董贼欺凌,王某看不过,想为陛下除贼,没人指使。”
“行吧,就当没人指使。”刘襄没刨根问底,对于这种忠心还有气节的死士,对方如果不想说,问也是白问,看在史阿的份上,也不可能严刑拷打。
只能拐弯抹角的试探道“今上十岁,无法亲政,董卓死后,谁来执掌权柄?这个问题你考虑过吗?”
“那么多公卿大臣,自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王某是粗人,不懂得经世济民的学问,但有国贼,杀了便是。”王越信心满满。
这话是挺豪爽霸气的,但对政治的了解过于浅薄了,依靠刺杀,怎么可能杜绝权臣篡政。
十几年宫廷卫士白当了。
“董卓一死,其麾下大军必乱,谁能出面掌控军队?”刘襄继续试探。
王越像看白痴一样看了他一眼“贼首一死,麾下党羽自然做鸟兽散,陛下发几道诏令,忠义之辈必然云集,在其中优选士卒,然后一一剿除了便是。”
行了,问到这里就不用再问了,要么是政治白痴,要么是老奸巨猾,不严刑拷打一番,刘襄不知道该不该信他的话。
但他是史阿的师父,很多手段不能用,一个武艺高点的剑客罢了,何必为了此人让忠诚的属下寒心,关押、劝降也不用考虑了,刘襄懒得费那劲,干干脆脆的放人。
“王虎贲,无论你信或不信,董卓死后,今上的处境会更加凄惨,言尽于此,请自便。”
“多谢使君。”
王越躬身施礼,他是脾气直,但不是真的痴傻,自己在招待人家的宴会上玩刺杀,被当场识破,结果对方不但帮他遮掩身份,还不求回报,既没杀他也没困他,这是恩德。
史阿去送别王越,听说两人比了一剑,胜负不知道,他是肿着手腕回来的。
大家就不好意思问了。
以后还是要相处的嘛,揭人老底可不是个好习惯。
宴会的第二天,董卓征发了三万民夫和两千多的大小车辆,还派了两千兵马监督,领兵之人是刘襄的旧识,贾诩贾文和。
董卓当初因为刘襄看重贾诩,也曾考察过他的能力,吩咐下去的事情能办,但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平庸之人而已,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贾诩亲自带着第一批书籍过河,见到刘襄二话不说,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刘使君今日之功,必能流芳百世,万千后辈皆受恩泽,天下读书之人无不感念于心,当家弦户诵,以彰美名。”
虽然贾诩不是什么君子,他也不会像蔡邕那样,不顾一切的去拯救这些藏书,但他是个读书人,对保全这些书籍的刘襄,心生感激。
这一礼,很认真,很郑重。
“文和先生,吾有一问,和光同尘真的好吗?”刘襄对贾诩还是有心思的,想要知道这人蛰伏在董卓麾下,到底在想什么?
贾诩的志向,他不清楚,就算看到过史书上面关于贾诩的记载,他也没弄明白。
这人的心思太深了。
说贾诩志向远大吧,他在董卓麾下耽误时间,不显山不露水,没有表现能力的意思,后来又在凉州系军阀之间流连。
董卓死后的凉州系军阀,哪有一个能成事的?以他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来。
说他随波逐流吧,他又主动投了曹操,还混到了高位,最后曹魏灭吴的战略,就是他提出来的。
说他顾念家人吧,家人没少随他流浪,乱世前期的荆州,后期的冀州,只要表现一下能力,家人便可安安稳稳的度日。
他偏不,非得报着凉州系不放,直到凉州系的势力快要死绝了,才投奔了曹操。
这个贾文和,要怎么才能抓住他呢?
凉州,真的是他的命根子吗?
刘襄心中思绪翻涌。
贾诩装作听不出他话中的深意,顶着个四方大脸,笑得真诚朴实“使君天纵奇才,非我等凡俗之辈能比,吾不过平庸之人,能得个一官半职,用以糊口度日,便再无所求了。”
刘襄才不会信他的鬼话,开口试探道
“凉州,不是只有凉州人才能治理,吾若得凉州,便要整顿西域长史府,重开商路,只有联通域外三十六国的商路开通,凉州才能重新繁荣。种地不行,养牛羊不行,打仗更不行,只有商路才能救活凉州。文和先生认为这条计策可行吗?”
贾诩的呼吸有一瞬间的急促,但很快就被掩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