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商路贯通了一年多,大型通商两次,民间通商不计其数,最受欢迎的商品,是丝绸、瓷器、铜钱和铁器。
大部分商品都能赚钱,只要不是傻了吧唧的往西域贩牲畜,又能安回来的,肯定不少赚,但都没有这四种赚得多。
其实肥皂也很赚,只是产量不高,拿货的渠道垄断在军属商队手里,所以没有计算在大宗交易之内。
刘襄没有再次扩大肥皂工坊的打算,一是油料需求太大,不想破坏粮食的种植结构。二是不想提高外国人的卫生条件,让那些贵族当奢侈品就够了。
哪有那么多肥皂卖给他们,大汉的百姓还没普及呢。
其他的大宗商品,因为铁器和铜钱属于禁运品,所以丝绸和瓷器变得极为紧俏,生产跟不上,价格直线走高,已经影响了国内的流通。
大汉与西域的商贸交易断了好几十年,那边对汉人的商品需求量很大,这是好事,可商人逐利,去西域行商又担着很大的风险,所以商品逐渐单一化,就成了难以遏制的风潮。
刘襄觉得只是提高瓷器和丝绸的产量还不够,还得再开发利润足够高的交易品,茶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对游牧民族来说,茶叶会逐渐的成为他们的必需品,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治疗营养单一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病症。
那把茶叶卖给他们属于资敌吗?
不是的。
或者说,应该换个角度去看,我们培养了羌胡部落的餐饮习惯,使茶叶成了他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然后保护好茶籽和茶苗,使他们只能在我们这里买成品。
那就相当于给这些羌胡拴上了一条缰绳,多了一个拿捏他们的手段。
等到那时候,只需要利用商业手段,比如,商品配比不均衡、商品禁运,便能驱动他们的力量,挑拨他们的关系,达到一定的政治或者军事上的目的。
这种即能大把赚钱,又能影响对外战略的商品,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不言而喻啊。
当然了,要是赶上一堆废物皇帝和废物大臣,那就啥也不是了。
海贸大把赚钱,手工业高度发达的「送」朝,科技领先邻国半个时代,结果被人捶得跟个孙子似的,这找谁说理去?
是吧?
国力强的给国力弱的上贡,好让别人养军队来打自己,这种手段,太特么高明了。
刘襄晃了晃脑袋,收回跑偏的思绪,茶叶这事,可以当做国策慢慢谋划。
他决定从今天开始,自己就是坚定的喝茶爱好者了,朝中的重臣,比如刘虞啊、袁涣啊、荀彧啊、曹操啊,也是喝茶爱好者了。
管他好不好喝,管他加油还是加盐,反正在外面都得说喜欢。
这个面子,朕还是有的。
然后再找几个在士人之中影响力高的大儒,编一本类似茶经的书籍,吹嘘一下喝茶的好处,设计一些喝茶的礼仪。
弄得高雅一些,玄奇一些,自然就能吸引一大批附庸风雅的有钱人。
高端市场很快就能炒作出来。
茶叶这玩意,就得从上到下的去吸引人,只要引领了风尚,推广茶叶的事情就成了一大半。
你不能指望底层百姓喝茶消费,引领外族效仿吧?那路子就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