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襄准备在登基之后,从北宫之中划出一片区域建立军校,千牛卫既是学员也是教官,负责轮训底层军吏以及填补中高层军官。
这是随侍在他身边的三军三卫,不御驾
亲征的话,基本不会大规模调动。
胡骑营所部骑卒,皆为归化的乌桓人、鲜卑人、匈奴人,如今都已经入了汉籍,再叫胡骑就不太好听了,所以更名为屯骑营,轻重骑兵都有,满员四千人。
陷阵营有一千五百甲士,以后会扩编为四千人。
射声和轻车未有变动。
羌骑和色目两营为骑营,现在只有编号,人员还未选定,原护军营都尉黄忠,调任羌骑都尉,正在凉州选拔骑卒,征西军撤回之后,也在羌骑选拔的范围之内。
至于为什么要设立色目营?
当然是为了以后远征西域做准备,只拿下吐鲁番盆地,可满足不了刘襄的胃口。
这六营是禁军的野战部队,编制暂定为一万八千人。
九月初五的子时开始,禁军士卒就已经戒严了长安内外。
今天是登基大典。
刘襄的登基流程有点不太一样,因为他称帝既不属于禅让,也不是先帝直接传位,很多程序走不了。
汉制,先帝驾崩,新帝先在灵前继位,一月之后方才举行登基大典,典礼之时从太后手中接过传国玉玺,受百官朝拜,然后换下帝袍,重新穿上孝服,为先帝守孝。
不说刘协早已安葬皇陵,按辈分,刘襄是他叔父,没有为晚辈守灵的道理,这不合孝道。
当朝也没太后,就算有太后,她也没传国玺。
所以,刘襄在清晨祭祀了宗庙,然后绕行到未央宫的北宫门,从此门而入,向前殿行进,正式入主这座别称为紫微宫的宫城。
祭祀祖先、登基称帝、接受朝拜。
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非常符合刘襄的性格。
宫城之内的干路有三条,两条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将未央宫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
三条路将宫城大致分成了五个区域。
刘襄此时就被天子仪仗和随侍的百官簇拥着,走在南北向的干路之上,西侧是中央官署、少府以及负责藏书和归纳档案的石渠阁、天禄阁,东侧是宫墙,里面是椒房殿,是皇后居住和打理后宫的所在。
伴随着冲天而起的鼓号之声,在沿途禁军崇敬的目光之中,走到了未央宫的中部地带,来到了巍峨的前殿。
秦汉之时,宫城之内的大朝正殿称为前殿,不是因为它在前边才得名。
它是未央宫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居宫的正中,位于龙首山的山丘之上,其它重要建筑围绕在它的四周。
前殿是个宫殿群,内又分为前、中、后三座大殿,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会、皇家婚丧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他不是第一次来前殿,在这里开朝会也有一段日子了,可被肃穆的礼仪氛围一烘托,被成千上万的士卒、官吏围绕、注视、欢呼,突然觉得这处宫殿,透漏出无比的厚重之感。
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有损毁,有增补,表面早已不再光鲜亮丽,可它承载的那些故事,如走马灯一般浮现在脑海之中。
有送嫁和亲的屈辱,有杀戮功臣的无情,有长驱瀚海的壮阔,有倾国一战的决绝。
也有争权夺利的龌蹉,叛军焚烧的痛楚。
更有京师迁移的失落。
现在,我来了。
不知道我能为这座宫殿带来哪些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