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第122章 燕国变法(2 / 2)

荆轲如此说道:“燕国不求强盛,只求社稷宗庙长存,而秦国强盛,乃霸主,故而,请秦国保护,燕国愿以督亢之地献于秦!”</p>

听到这里,宫殿之中的秦臣皆议论纷纷,燕国使者此次前来的目的,原来是因为这个。</p>

而秦王嬴政已经早已知道,故而脸上没有太多惊讶之色,目光看向下方的秦臣,询问道:“对于燕国使者所请,诸位以为如何?”</p>

闻言,只见廷尉李斯出列,当即道:“秦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此时燕国献地以求和平,秦国应当纳之,并且对外宣称护佑燕国!”</p>

“善!”</p>

嬴政听到李斯之言,当即点头,看向下方的荆轲,道:“燕国之情,秦国同意!”</p>

“多谢秦王!”</p>

…………</p>

看着下方完全不同于历史的事情发展,宫殿之上的白止面容平静。</p>

“看来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p>

同时,又想到了燕国的变化,“并且,原本历史上燕国太子丹行荆轲刺秦之计,而此时,却变成了真正的割地求和……”</p>

白止同时又想到这几日传来的燕国的消息,燕国变法,行法家之道。</p>

“甚至,太子丹竟然直接发动兵变,然后自己登上燕王之位,实行变法!”</p>

白止叹了一口气,对于燕国发生的变化,虽然心中有些惊讶,但是并不过于震惊。</p>

这便是蝴蝶效应产生的变化,在情理之中。</p>

……</p>

燕国割地求和的消息也紧跟着传遍天下,秦人对此,丝毫也不感到意外,而齐国与楚国,却心有戚戚。</p>

毕竟燕国如今行如此屈辱之事,对于齐国和楚国而言,或许就是未来的写照。</p>

这让他们心中感到危机便在眼前。</p>

至于燕国之民闻言,愤怒不已,然而此时,燕国燕王丹却早就准备好,消息刚刚穿到燕国,燕王丹就派人四处解释。</p>

言:割地求和之策,乃是为燕国争取时间,待燕国变法成功,国强民富,届时燕国兵戈已利,将不再惧怕秦国之兵。</p>

犹如曾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求将来复国!</p>

燕王丹元年,燕国宣布行新法,施行法家之道。燕王丹拜韩非子为韩相,主变法诸事。</p>

燕王丹二年,燕国都城蓟城先行新法,当是时,燕卒入城,接管城防,无燕王之命,无人可调兵入城。</p>

同年,燕国都城蓟城有贵族被腰斩于市,一时间,燕国贵族皆胆寒,无人敢言燕王丹新法之劣。</p>

燕王丹三年,新法已成,推行全国,燕国各地皆有贵族反抗,然,皆被镇压,一时间全国各地惨遭灭门之祸贵族无算。</p>

然,全国各地百姓皆拥护新法,更有士卒渴望征战,军中之将求战燕王,求战若渴。</p>

燕王丹四年,燕国行耕战、军功进爵制,百姓爵位获得除耕种之外,可参军入伍,于沙场征战四方,斩杀敌人,获得军功。</p>

燕王丹五年,新法持续推行。</p>

燕王丹六年……</p>

燕王丹七年,燕国经变法,逐渐强盛。</p>

…………</p>

秦国,咸阳城。</p>

惠质宫之中,白止看着已经十三岁的扶苏,心中满是欣慰。</p>

只见庭院之中的草地上,一名少年身着华贵秦服,正一脸认真,手中持书简,正在深度手中之书。</p>

良久,才放下手中之书,看向亭台之下的神鸟,脸上带着恭敬之色,道:“老师,扶苏读了儒家之言,认为儒家以仁治国,对于秦国来说,有诸多裨益。”</p>

听到扶苏所言,白止沉默。如此一幕已经发生了很多次。比如之前,白止让扶苏读法家、道家、农家……之言,然后说出他的感受。</p>

此时的公子扶苏,正好通读了儒家之言。</p>

随即,白止道:“详细诉说!”</p>

白止做出洗耳恭听之状,公子扶苏闻言,少年人面孔之上露出认真之色,微微皱眉,沉吟片刻,才斟酌语言道:</p>

“秦国行法家之道,以严苛秦律约束百姓,然而,百姓之中仍有仁义之心,或许可以使百姓有仁义之礼,进行引导,如此也可约束百姓言行。”</p>

“至于十恶不赦、不尊礼仁之辈,当行秦法治之!”</p>

白止听到扶苏的话,有些惊讶,总结起来,扶苏的意思为两层。</p>

第一层,要使百姓有道德之心,用道德约束百姓之言行。</p>

第二层,道德无法约束百姓之言行,那才行律法惩罚之。</p>

想到这里,白止当即反问道:“此时,却有一人名为张三,冲动杀人,事后悔恨之,主动前往官府报案自首,又该如何?”</p>

“这……”</p>

听到白止之问,扶苏当即沉默。</p>

此中张三,杀人已成事实,虽为冲动,到仍是主观所在。而事后自首,便代表着张三仍有道德之心,若是按照之前自己所言,恐怕就不用惩罚张三了。</p>

但是,张三杀人已是事实。</p>

被杀之人家人定然不会同意。</p>

看到公子扶苏沉默,紧蹙的眉头代表着他内心的疑惑,见此,白止也不再等待,直接说道:</p>

“道德仁义只能成为百姓自身内心的约束,而自身的约束往往会轻易消失,故而,便需要外部的约束!”</p>

“老师之意……”</p>

扶苏看向白止,随即又陷入沉思,良久,才道:“儒家之道并不能成为治国良方,但是却也有可取之处!如今秦国所行法家之道,也有许多不妥之处,故而,两者结合,或许可以适合秦国!”</p>

“非也!”</p>

然而,扶苏又听到神鸟老师的否定,还没等他请教,神鸟的话便传来,“百家之言,皆有利国之处!”</p>

随后,神鸟不等扶苏多想,便道:“今日之课程便到此处,你的学习任务已然完成,而下一次的课程时间,并不确定,等到何时上课,且等我通知!”</p>

“唯!”</p>

扶苏心中疑惑,但是对于老师之言,他格外恭敬对待之。</p>

“而在这段时间之内,汝可以多多了解秦国政事,但是,不可发表治国之言,更不能擅自进言、插手政事!”</p>

“对此,我会通知秦王。”</p>

“唯!”</p>

扶苏连忙恭敬行礼,不过又紧跟着问道:“若是扶苏心中有疑,可否书写下来,请教老师?”</p>

“……可!”</p>

…………</p>

教导完公子扶苏,看着扶苏离去的背影,白止沉吟片刻,然后身形一闪,顿时出现在了章台宫之中。</p>

而此时的章台宫之中,只见却坐着几个人,其中,为首的便为秦王嬴政。</p>

剩下的几人,分别为廷尉李斯,大将军王翦、丞相冯去疾。</p>

而白止突然出现在章台宫之中,顿时引得他们一阵惊讶。</p>

而秦王嬴政见到突然</p>

出现的白止,脸上瞬间浮现出了笑容,然后看向白止,道:“师父来了!”</p>

白止看向几人之间,只见却放置着一张巨大的堪舆图,几人手持木丈,似乎正在堪舆图上推演什么。</p>

秦王嬴政对白止道:“寡人欲……”</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