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听闻王风一派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 任坤却是拍手叫好,他不喜欢在言语上与人争锋,因此看上去别人说什么他并不会口舌争锋。</p></p>
<p>“王大哥果然豪气,不知王大哥可否听在下讲一个故事。”任坤再次饮了一口茶缓缓说到。</p></p>
<p>“哦,说来听听。”也许是猫吃老鼠前需要戏耍一番的心态。也许是想在任坤临死之前展示一番自己的英雄气概。</p></p>
<p>说起来,当年某帮派的一位长老,颇信鬼神之术,当时东庭国内有某位著名法师,以大神通著称。</p></p>
<p>以未卜先知,隔空搬运等事为能,那长老得知此事,引为天人,便拜那</p></p>
<p>大师为师,对其极尽供养。</p></p>
<p>那法师本身便是酒色之徒。便很乐意的接受了,成为了某帮派的供奉,自此替那长老出手做一些事。</p></p>
<p>结果短短几年内,无论是那位长老在帮派中的对手,还是其他的帮派的对手,皆要么意外身亡,要么病逝。但是皆有一个特点便是死状极惨。</p></p>
<p>这正是这几年内,这位长老的地位却与日俱增,先是帮中的帮主在一次被仇家追杀中死去,临死之时传位给这位长老。 </p></p>
<p>自此这位长老,偶不应该说帮主与其帮派的地位一同如日中天,俨然一方霸主。而且由于那位法师的威名所在,所以连天一市的的政府官员也对其不敢得罪勉励结交,深怕一个不小心惹了对方,被对方做一场法师搞得家破人亡。</p></p>
<p>于是这位帮主与其帮派正真是在天一市内横行霸道。</p></p>
<p>然而有人却偏偏就不信这个邪,说起来就在众权贵都居然这位帮助与法师而战战兢兢的与之结交时。</p></p>
<p>而一个平日里在所谓上流社会无名无姓的老头,却直接在天一日报上发表文章,大骂某帮主与某法师装神弄鬼。表面高人气派,实则鸡鸣狗盗,奸淫掳掠之徒。之类的,丝毫不惧。此时某法师在天一市常常公开讲座,信众众多,其中不乏达官贵人。</p></p>
<p>而那老头子了,是天一市一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姓叶,平日里颇为崇尚古人,好有个外号,叫“好古痴人。”</p></p>
<p>颇为推崇经世致用的儒学,用他的话来说,年轻时读完《大学》后立志要,修齐治平。待到中年老婆也娶了,修身,齐家搞得差不多了。</p></p>
<p>才发现自己一身书生意气,太过刚直,难以混迹官场,便到天一市一中当起了语文老师。</p></p>
<p>当然这时候他最喜欢的读的是《论语》及《孟子》,常常的反复念叨其中两句。</p></p>
<p>第一句是:</p></p>
<p>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p></p>
<p>这句或许是借用孔子的话对自己未能为官的遗撼。又或者他真的达到了孔夫子那种“有德无位,便是白衣卿相”的境界。</p></p>
<p>第二句则是:“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他最喜欢的便是第三句,或许这也是他作为老师的乐趣。</p></p>
<p>在他心目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在传道,何谓道?谁也说不清楚,上下千年诸子百家,皆在讲道,但被老子一句话给破掉“道可道,非常道。”因此,人则退而求其次,修德以近道。</p></p>
<p>因此叶老给平日里推荐且教同学们读的,最多的却是课外读物,从《弟子规》,《增广贤文》到《大学》《论语》,甚至《菜根谭》之类的,因为他深知“人以人格立世”给**们培养一种所谓“君子美玉”的人格。</p></p>
<p>他颇为赞赏心学创始人,陆九渊一句话“纵使一字不识,也须还我堂堂正正做人。”</p></p>
<p>对此作为一名举省有名的高中,以成绩取胜的现今教育界,以及众家长,皆对叶老颇有微词。 好在**们非但成绩没有下降,而且还因此引起了**对国学的热爱。成绩一个比一个好。</p></p>
<p>话说,叶老那篇名为《披着袈裟的魔子魔孙》一经发表,便在天一市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校领导找叶老谈话。而那位帮主以及法师也尽快动用人脉,想要将此时的影响压下去。</p></p>
<p>别说该法师和帮主的人脉还真不是盖的,这事还真就被压下去了,而叶老也被学校开除。</p></p>
<p>当时叶老在家中颇为忿忿不平,便问自己的女儿,这事是对是错,结果他的女儿说到“求仁得仁,当仁不让。”</p></p>
<p>于是乎,没过几天《披着袈裟的魔子魔孙》这篇文章,便上了东庭日报。这篇历数了该法师的罪行的文章,一时间传遍全东庭国。</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