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广州在唐朝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罗城的“三重”格局。南汉又将兴王府广州城规划为宫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广州城市的重要时期,一零六八年在子城东扩筑东城,五年后为保护新兴西部商业区和外商聚居地,又扩筑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一三八零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广州城,合唐宋明三城为一城,此后又进一步扩大市区,对旧城进行了改造,并向北部和东部扩展,加筑外城,使广州城形成东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一线,周长十来公里。</p>
城池之前先拔除或控制城外要点,应该是很基本的战术常识。但炮台似乎有些例外,因为它距城墙太近,可以将其作为城池的一部分。也因为如此,炮台即便在清军手中,也无法起到钉子的作用。</p>
当然,明军的打法中规中矩,也并没有什么不妥。攻克炮台后,再攻打城池,应该更方便。但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朱云杨是想能省则省,尽量把弹药用在刀刃上。</p>
只是朱云杨的身份不同,加上在南洋东征西杀,也算是富有战争经验,而且很多奇思妙想往往都取得了效果,自然得到了很多人的钦佩和信任。他既然对攻打的战术表述了看法,又有其可行之处,也就不可能被忽视。</p>
而缓攻炮台所引发的讨论似乎并没有就此而止,竟向外扩展延伸。有人提出广州似乎也可围而不攻,趁着广东清军大半集于此地,可先扫清外围,或者围城打援,反正李士桢已是瓮中之鳖,早收拾晚收拾不过是时间问题。</p>
这并不出乎朱云杨的意料,他与总参谋部也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他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而之前清军攻取广州的时候便用的这招,一来是广州城池坚固,非要铸造大炮方可攻破;二来是广州临海,清军没有水师封锁,只好缓图,等到招降了广东沿海的所谓“积年大寇红旗水师”,方才控制了南面的出海口。</p>
“如果只看广东一处,缓攻广州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略,</p>
但着眼于全局,却不可取。”朱云杨任着众将各抒己见,讨论了片刻,才开口说道:“当年尚、耿二逆可以采取这种打法。一来是暂时缺乏攻城火炮,二来是周边明军势弱,无法对广州进行有效支援。”</p>
钱柜的脸不易觉察地红了红,虽然知道朱云杨只是以事论事,并没有针对什么人。</p>
“我军主力大半在此,弹药也多数支应北伐,其他地方则守有余攻不足,甚至个别地方略有些空虚。”朱云杨继续说道:“南洋的英格兰人、荷兰人、土著暂时相安无事,但不意味着他们会老老实实。如果我军顿于广州城下,知者谓先扫周边的战略。不知者还以为我军已是强弩之末,露出疲态。”</p>
停顿了一下,朱云杨喝了口茶水,微微一笑,说道:“这下诸位明白了吧,攻取广州一为消灭清军,另一方面也是震慑霄小,使其不敢异动。何况。福建广西江西近在眼前,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岂能不懂?况且这是我们第一次登陆的名城,必须迅速攻破。只是没料到我军如此神速。援军似有些迟缓。以雷霆之势拿下广州,则观望者心寒,助战者势孤。”</p>
话说完了,道理也剖析得清楚明白,众将也没有异议。如何尽快攻克广州便提上了桌面,要当着朱云杨的面布置妥当。</p>
“殿下。广州临海,地下水位高,掘进坑道有些困难,需要边挖边加支护。”谢文海陈述了工兵部队的堪测情况,毕竟南洋会战后。工兵的作用提升,无疑也增大了众人对坑道爆破的期望和信心,“再加上填塞护城河等准备工作,至少需要七八天才能完工。”</p>
朱云杨赞赏地点了点头,能在复杂的土质条件下实施坑道爆破,说明工兵的技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耗费时间倒算不得什么了。</p>
见朱云杨的目光移注到自己身上,钱柜开口说道:“除了坑道爆破,我军还有火炮轰城。按照资料当年,尚、耿二逆攻取广州时,动用火炮七十三位,猛烈轰击西北角城垣,两天时间便将此处城墙轰塌三十余丈,清军由阙口涌入,广州遂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