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工业粮食一定要自产自足,朱云扬听说探矿师发现了一个煤铁伴生矿,马上命令胡汉民去主持建造炼铁厂在胡汉民主持下,一座肚皮宽大,颈部逐渐收窄,外观有点类似花瓶的高炉,铁厂在离河岸不远的位置,沉积岩台地的地基上树立起来了。</p>
没错,确实是胡汉民主持修建的,现在人手紧缺只能这样了,朱云扬只是按照现代冶铁工艺,提了一些修改方案。</p>
要是哪个穿越者想回到古代,想通过“发明”高炉炼铁来捞第一桶金,他一定会活活气死的,因为高炉早在宋代就普及了。</p>
北宋元丰年间,朝廷军器监在汴河两岸架设高炉,炼铁的红光映日,昼夜不息。生产的高峰期,仅华北地区年钢铁产量就达到了七万多吨;要知道,大英帝国在整整七百年后才达到七八万吨的钢铁年产量,那时候它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p>
整个宋朝期间,包括了北宋初年和南宋时期国土面积狭小,包括了战乱时期生产遭到破坏的不利因素,居然能达到五六万吨平均钢铁年产量!</p>
高炉的建造并不复杂,五十年代末的“大运动”,号召全国人民炼钢铁,甚至有的小学学生、生产队村民、副食品商店售货员都组成一个个炼铁小组,建造高炉来炼钢炼铁。</p>
那些高炉的技术水平大约也就和宋代差不多吧,理论上是能够炼铁的,但是技术掌握不过关,所以大多不了了之。</p>
大明登陆后第一座高炉,高四丈五尺,高炉容积约十立方米——比这个时代任何一座高炉都大,但要是在二十一世纪,国内三百立方以下的高炉都必须强制关停,倭国甚至已经在使用八千立方米的高炉了,技术进步的速度真快。</p>
但这并不表示朱云扬休息了大半个月。首先他根据土著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高铝粘土,这玩意氧化铝含量高,研磨后加上石灰石煅烧,就是耐火水泥;直接压制成砖,在一千度的高温下可以烧制成耐火砖。</p>
其实这个时代地小高炉。直接使用粘土筑造。或者用红砖砌都没很大问题。关键是朱云扬希望提高它地使用寿命。于是在高炉内衬中。使用了现代炼钢炉才用地高级耐火材料。</p>
鼓风机也是个大问题。现代高炉都是专用地风机。马力强大。但在明代。还是使用地风箱。风箱有两种类型。一种像手风琴。上下是木板。四周围着折叠地皮革。用地时候一下一下地踩踏鼓风。另一种是个大木箱子。有活门。推拉鼓风。</p>
第一种风箱使用久了皮革会老化。朱云扬害怕到时候换都来不及。送风不足高炉炸炉。滚热地铁水流出来附近地工人全得成焦炭。还是活门推拉地保险。用水车提供动力。利用偏心轮把旋转运动变成往复运动。整个高炉布置了四台风箱、四个风道。另外做了两台备用地风箱。以防意外。</p>
进气道最后入炉前地一段并在一起。下方设有和进气道隔离地火池。内盛燃煤。空气在进炉前。就被加热到八百至一千度。</p>
空气预热。这是现代钢铁生产中。提高炼铁效率地最关键一步。在朱云扬印象中。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都没掌握这门技术。</p>
庞大地炉身外。还用扎实地木头搭建了支撑点落在地面地独立式检修塔。另用滑槽、滑车和滑轮组组成了炉顶上料系统。</p>
高炉炼出的铁水是含碳量高、杂质多的生铁,但是已经可以用来铸造大型铁件,比如铁锚之类的东西,于是在出铁口外接一条沟槽,平时封闭,如有需要就打开,烧红的铁水直接注入模具,浇铸大型铁件。</p>
高炉旁边修建了一台大型炒铁炉——就是亨利.科特在一七八四年发明的反射式搅炼炉。这台炒铁炉的外形有点像功夫茶的茶杯,是焰、铁隔离的反射炉型。它用耐火砖整体建造,炉床底部中间凹陷,四周是拱形炉壁,下部为燃烧室,进风道在燃烧室底部。</p>
它的结构可以看作三层楼,三楼和二楼互相隔离,一楼和二楼之间是多个可翻动的铁栅栏。使用时铁水从高炉流到三楼,二楼煤炭躺在铁栅栏上燃烧,加热楼上的铁水,煤炭烧过后翻翻铁栅栏,炭渣就掉进了一楼的除渣室,铁栅栏放平,又能从斜向下四十五度的进煤道向它上面添加煤炭。</p>
同样是水力鼓风,与高炉不同,它的侧面还修了个高高的烟囱。</p>
明代的炒铁炉是用人力搅拌,炉边总有一位身强力壮的大汉,拿着根熟铁做的炒铁棒,挥汗如雨的来回搅动。</p>
热爱机械的朱云扬显然不会让工人们做这种严重损害健康的工作,他在炉顶上做了个支架,正中悬挂着一个大圆滚子,下面有三根熟铁棍子斜斜地伸向炉床,仍旧是水车提供动力,就有了机械化的炒铁设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