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叹了口气,将电报给孙承宗和卢象升。</p>
二人看了电报的内容,都是头皮一麻,神情凝重。</p>
卢象升叹道:“河南,还真是多灾多难之地!”</p>
河南何止是多灾多难?</p>
从古至今,黄河水患就没断过。</p>
三年来一次决堤,十年搞一次黄河倒灌,五十年再来一次改道。</p>
河南百姓可就倒了血霉,洪水所到之处,千里泽国,百姓流离失所。</p>
不光只有水患,还有旱灾。</p>
从万历年以来,河南就连年大旱。</p>
到了崇祯朝,旱灾更为严重。</p>
赤地千里,饿殍遍地。</p>
伴随而来的,就是瘟疫、蝗灾。</p>
这次的蝗灾,波及二十九个县,更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灾。</p>
孙承宗见崇祯忧心忡忡,劝慰道:“只需安排户部赈济灾民即可,陛下不必如此忧心。”</p>
卢象升也跟着劝道:“如今大明国库充盈,粮食充足,河南蝗灾,不足为大患。”</p>
“你们,不懂啊!”</p>
崇祯摇了摇头。</p>
以前叔父曾说过,大明亡国的根源在哪里。</p>
河南灾荒,就是其中之一。</p>
李自成辗转陕西、山西等地,虽然势大,终究只是流寇性质。</p>
一直到流窜到河南之后,李自成迅速汇聚百万之众,横扫中原。</p>
这才从流寇,拥有了覆灭大明的本钱。</p>
究其原因,不正是因为河南大灾,田地颗粒无收。</p>
再加上官吏横征暴敛,百姓没有了活路,这才跟着李自成一起造反。</p>
“蝗灾覆盖二十九县,将波及数百万百姓,还不知会有多少百姓饿死。”</p>
“况且大灾之下,必有人祸,难保会有官吏、豪绅趁机大发国难财。”</p>
“若是再有居心叵测之徒煽动,必定会酿成大变!”</p>
“南居益主政河南,推行摊丁入亩,兴修水利,民生刚有起色,如今又遭此大灾,朕如何不忧心?”</p>
崇祯眼圈泛红。</p>
卢象升和孙承宗沉默下来,满心凄然。</p>
崇祯无奈地一声叹息,“唉,朕还以为,大明距离盛世不远,想不到……”</p>
孙承宗道:“陛下此言差矣,大明如今国势昌隆,远胜历朝历代。”</p>
“国师曾说过,那种所谓的盛世,是君王与士大夫的盛世,却不是黎民百姓的。”</p>
“朕要的盛世,最起码,也要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p>
“若是连这个都做不到,史书上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盛世,又算哪门子盛世?”</p>
崇祯郁郁地说道。</p>
孙承宗和卢象升震撼不已。</p>
程朱理学盛行以来,文人口口声声都是天下苍生。</p>
可又有几个,真的是为黎民百姓请命?</p>
陛下能心系天下百姓,足以称得上‘圣君’。</p>
这些都是受国师的熏陶啊!</p>
大明有云真人,苍生何其幸甚?</p>
崇祯开口道:“出兵朝鲜的事情,先缓一缓,你们迅速拟一个章程出来,将辽东这边的事情收尾,朕不日班师回京。”</p>
孙承宗和卢象升相视苦笑。</p>
这些天,将士们都是嗷嗷叫,就等着收拾完辽东的残局,然后挥师朝鲜。</p>
因为河南的蝗灾,事情泡汤了。</p>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p>
河南二十九县发生蝗灾,如果不全力赈灾,后果不堪设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