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画家出国买了几本外版的画册,拿回来临摹,学会一招半式,就说是自己的创新,甚至混得风生水起。</p>
现在,信息交流信息越来越快,还有人搞这种事。居然一点也不觉得尴尬。”秦教授看着展览上的一幅作品,意有所指的说道。</p>
姜哲听了,有点儿想笑。</p>
合影结束之后,姜哲几人没有去参加其他活动,而是开始参观这些入选的作品。</p>
一起参观的,还有几位朋友,包括何池。</p>
这些人听了秦教授的评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p>
姜哲看着被秦教授评论的这幅画。</p>
这幅画的画风,明显是在摹仿莫兰迪。</p>
最可笑的是,整个展览中,这是第二幅画风类似的作品。</p>
之前,在看到类似莫兰迪画风的作品时,秦教授提出了一点儿疑惑,却被一个正在看画的人反驳。</p>
“秦教授,您说的不对,这幅画,是学习了莫兰迪的画风,属于高级灰色调。”</p>
姜哲记得,对方的语气,应该是觉得这些人没有看过莫兰迪的画,也不知道什么是高级灰,有点给几人科普的意思。</p>
秦教授几人没有多做分辨,只是不愿意和那人再谈下去。</p>
在第二次看到类似画风后,他终于忍不住了。</p>
姜哲也觉得,这个级别的选拔,出现模仿别人的画风,有些过分了。</p>
他想起自己穿越之前,从2000年一直到之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似乎国内很流行这种莫兰迪画风,甚至,还影响到了服饰和影视。</p>
一些人说起莫兰迪,似乎还有自己高人一等的感觉。</p>
一起参观的一位老师说道:“莫兰迪的话属于雅俗共型,既有漂亮温和的色彩和具象的造型,用笔轻松,温文尔雅,很招人喜欢。但是,都去模仿,也不好。”</p>
另一位老师说道:“他的画,看起来容易模仿,其实,很容易走偏。有人以为学点皮毛,也能出效果。</p>
我听说,有一批画家,卯足劲儿学他的画。实事求是的说,有些画家学的还真像。”</p>
姜哲边听边琢磨。</p>
莫兰迪的画,是他的表达方式。作为学生,在学习阶段借鉴与模仿一下没问题,如果作为职业画家,在画风上不能摆脱别人的影子,就是大忌。</p>
即便在技巧上学的再好,不能化作自己的营养,开创出自己独立的风格面貌,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要大打折扣。</p>
几个人一边聊一边继续观摩。</p>
不久,就看到了姜哲的作品。</p>
几个朋友一起观摩姜哲的画。</p>
秦教授对朋友们说道:“这幅画虽然入选了,大家多说说建议。”</p>
他的一位朋友说道:“在当代艺术圈里,写实绘画,好像开始边缘化了。似乎一说,具象绘画,就有点守旧。</p>
我倒是觉得,不必刻意强调具象绘画的一些历史。</p>
只要能营造美,在当代艺术舞台还是获得一席之地。”</p>
一位在省城院校教书的老师说道:“姜哲的画,我看过几次。每幅作品都没有重复的现象。能用年轻人的视角,表达让人感觉舒服的画面,就很不简单。</p>
现在的艺术圈里,聪明人太多了,喜欢走捷径的人也多。姜哲能够坚持自己独立的清醒的思考,发展出自己的语言形式已经不容易。”</p>
秦教授笑着回应:“老几位,我请你们说说问题,你们怎么只说好话?”</p>
年龄最大的一位老人,说道:“看到年轻人的画,我能感觉到活力。尤其是能坚持写实绘画的年轻人,让我觉得,表现生活,永远不会过时。”</p>
他看向姜哲:“你老师让我们说问题,我就给你提个建议。</p>
艺术评论,往往五花八门。你要学会合理吸收营养。有人认为某种艺术形式已经穷尽的时候,你可以想想,能不能放下包袱,创造出新的东西。</p>
很多成功的画家,就是这样做的。”</p>
姜哲急忙对这位老人,表示感谢。</p>
其他人虽然泽提了一些建议但非常委婉。</p>
姜哲面对建议,表现的很谦虚。但是,他明白,很多人不愿意说一些直白的建议。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照顾秦教授的面子,有的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性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