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扩军,战略转变
烽火五年十月十日,大夏枢密省三部会议召开,这个大会几乎是对辽大战之后,再一次表彰大会,同时,这次会议还确定了大夏未来五年的军事战略方向,并将军事学院作为大夏军制的一环确定了下来他,同时确定了,地方军与中央禁军的关系,这次会议上确定的内容甚至对大夏王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战略上,大夏从陆地扩张为主,水军发展为辅的大战略上进行转变,如今大夏占有了土地肥沃,阔达千里的黄金大平原,西面击败了最大的敌人辽国,陆地面积扩大了近三倍,人口数量提升了两倍还多,疆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迫使大夏不得不停下扩张的脚步,转向内部发展,所以陆地从积极扩张生存空间改为积极防御,这一个转变,也决定了在未来数年内,大夏的发展将围绕国内建设为主,军事为辅,对边境事务,采取积极防御的态势,不在扩大疆域,同时也不会放弃对外的动作。
大陆上又扩张转向内部发展的同时,同时启动了海洋战略计划,海洋,二十一世纪被成为蓝色的国土,然而在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上,这片美丽的国土却始终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在烽火三年,大夏首次提出海洋战略,不过却因为当时根基不足,所以对海洋的探索是以部分探险者来进行,烽火四年,在建国的军事改制中,正式确立海军府,但建设重心却依旧放在内河流域上。
然而从烽火四年建国到烽火五年末,海军府从无到有,拥有四桅战船近三百艘,龟甲登陆船一百五十艘,巡逻战船两百余艘,并拥有了在海洋上搏斗的海兵和登陆兵近八万人,开创了烽火大陆上第一场外海登陆战,成功夺取雄关山海关,可以说海军府创造的成绩是辉煌的。
九月末,海军府镇守使文达上书内阁,夏王陛下,提出了海军府制定的三步海洋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明确提出扩大海军府编制,提高海军府的预算,以建立起一支足以控制整个渤海圈的庞大渤海舰队。
整个计划将分为三个部分,在渤海之上寻找数个大型岛屿作为新的海军驻扎基础,建立起中转基地,作为大夏在渤海中建立的支点,以加强海军对渤海中央海域的控制力度,第二部分,以新的海军基地,辐射周边地域,针对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两个半岛进行沿海登陆,并在两个半岛上建立起沿海海港要塞,第三部分,在建立起对整个渤海的控制后,跨过渤海,进入更为广阔的外海。
当然整个海军发展计划中,还涉及到对渤海上的航线的控制,对海洋贸易的保护,对地方的掠夺等等都结合了起来,可以说这份海洋计划已经初步具备了殖民的影子,海洋不在是被遗弃的土地,而将会纳为大夏疆域的一部分,而夏羽也从这个计划中看到了海军的成长以及巨大的地域意义,对于如今的大夏,扩张已经是不合时宜,连目前吞下的肉都无法消化,在贪婪的扩张,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从内部崩溃,而如今渤海周边,虽然也有若干个势力存在,但却没有一个可以与大夏比肩,也就是说,大夏是这片海洋上无冕之王,而海军府也不贪婪,只是占据重要航道上的岛屿作为基地,并从两个半岛上夺取一部分优良港湾,作为驻泊之地,看似只是一个点,但只要等大夏内部消化完毕,就完全可以利用海军府强大的运输能力,快速的占据周边地区,而一旦拿下辽东,山东两个半岛,大夏就控制了半个渤海,对其他沿海的势力,国家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占据整个环渤海圈,并向外海扩张。
海军府的这个计划在会议上获得了通过,不过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完善,不过会议上却同意了海军府扩充的请求,不过在预算方面,却需要与尚书省的户部以及银行进行进一步磋商,最后经过内阁讨论,海军府的这个计划被通过,也意味着陆地上采取积极防御的同时,海洋上却要积极的扩展,一直扮演着配角的海军将成为主角。
大战略方向确定之后,会议上还通过了杨林提出的兵部改革,整编,扩充计划,拟订用三年时间对大夏所辖禁军,各地镇守府,各地城卫军进行全面的整编,扩充,并正式确定军事学院的地位,并提出此番提升的将领,必须要进入大夏士兵学院以及军官学院的进修方可提升军阶,加强兵部的权利,集权中央。
随后会议上,对八府缺失的两府镇守使进行了提名,虽然夏羽是采用商量的方式提出,但谁都知道,提名的将领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过夏羽在众将面前开诚布公,也是让众多将领心里少了些隔阂,毕竟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书写出来可是一本血泪史,而夏羽也用方式来表达自己与将领们的亲近。
东北镇守府任命的是张须坨这名杨林麾下的隋朝名将,张须坨本身就有是沙场老将,熟读兵法,是一员不可多得,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而且在南府公孙康麾下时,也屡立战功,使得北面的杨文被打压在北面,不敢冒头。
西北镇守府任命的则是冉闵,冉闵这个在历史上的冉天王,以杀胡令而闻名天下,传承后代,可以说是永垂不朽的人物,而用冉闵震慑东胡汗国无疑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这样,大夏八大镇守府算是齐备了,东府陈庆之,西府薛仁贵,南府公孙康,北府徐荣,东北镇守府张须坨,东南镇守府程咬金,西北镇守府冉闵,西南镇守府苏定方,八人为八大镇守使,镇守大夏八方边境,官居三品,统御一方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