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启八年(2 / 2)

特别是陕西,尤其是旱灾。万历在位48年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历史上的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皇帝也知道陕西多灾害是因为生态环境破坏,农业过度开发造成的恶果。可破坏容易,想要修复,却不是十几二十几年能够奏效的。

稍显无奈地暗自叹了口气,皇帝继续说道:“北方数省除陕西外,玉米、土豆的种植还要大力推广。这场大灾害将席卷北方数省,非只陕西。抗寒耐旱高产的作物是渡过大灾害的关键所在,各省督抚不可轻忽。”

北方种玉米、土豆,或者是黑麦;南方多种番薯。能够提前推广种植这些耐寒耐旱的高产作物,也是皇帝度过大灾害的底气所在。

“移民迁居的工作也要继续加紧,陕西大灾,百姓故土难离的心思也会冲淡,正当其时。”

陕西、河南这样的重灾区,如果人口得以稀释,朝廷运粮赈济的压力也会减轻。同时,迁徙到他地的百姓也可以耕种生产,比呆在灾区不能生产生活强多了。

陕西的百姓有序向关中、四川迁徙,河南、直隶、山东的少地无地百姓,则向辽东移民;南方的百姓,更有东番、海南、湄公省三地可选择。

移民工作不仅是为了应对大灾害,更能解决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王朝兴替,往往是土地兼并、农民起义,这一点,皇帝是知道的。

袁可立领旨退下,作为首辅,这些工作自然会安排到位。何况,抗灾赈灾的方案和措施早已制定,倒也不用太过仓促。

“启奏万岁。”兵部尚书熊廷弼出班启奏,“延绥(今榆林市)总兵杨肇基与副总兵毛承禄奋力作战,击败侵扰兰州的旗牌台吉,杀敌数千。虏酋撤兵远走,边境已安。”

“好。”皇帝难得地露出了笑容,赞了一声后又说道:“加杨肇基太子太保衔,毛承禄加署都督佥事,另加赏有功官兵。”

“微臣遵旨。”熊廷弼躬身领旨,又开口奏道:“东江镇前协张盘所部已占领船厂城,所带工匠已开始造船,主帅毛文龙请奏朝廷先拔银二十万。”

所谓的船厂城,便是后世的吉林市,明朝政府在吉林市曾设置造船基地,用来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尔干都司(远三万户府)之间的联系。

同时,还负责建造运载官兵,粮草赏赐品和贡品的船只,也把这里作为护印军运输官兵、粮草的转运站。

只不过,在土木堡之变后,船厂城已属海西女真。明军推进至此,既在计划之内,可又让皇帝甚是欣慰。

皇帝转向新任户部尚书毕自严,说道:“如数拔银,户部可有困难。”

毕自严躬身道:“回万岁,户部存银足够,二十万银可如数拔调。”

皇帝点了点头,面露赞赏之色。终于不用再掏自己的私房钱了,尽管可能是暂时的,也令他甚是欣慰。

“今年便到船厂城为止,扫荡周边地区,并善加经营,以为明年前进之基。”皇帝觉得先造船,再前进,更加稳妥。

北进南下,大明已经露出了扩张的獠牙。而通过抢掠来获取土地和资源,也是度过大灾害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