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368人口增长(1 / 2)

朱元璋虽然觉得王布犁说的话有些阴阳怪气,可这些话听起来还是很顺耳的。</p>

咱当了皇帝之后,天下百姓过的日子要比在大元治下好上许多。</p>

这便是明显的进步。</p>

谁也无法否认的。</p>

待到马车出了城之后,朱元璋便坐在车架一旁,叫毛骧下去走路,王布犁在一旁驾车。</p>

朱元璋感受着田间地头的气味十分欣喜,许多百姓这个时候早已在田间劳作了。</p>

看到这一幕,他更是高兴。</p>

“好啊,好啊。”</p>

朱元璋嘴上不断的说这话,甚至还从马车上下去,在田间地头同种地的老农聊一聊之类的。</p>

王布犁倒是没有下去,而是靠在马车上溜溜达达的走。</p>

春天还在追肥,这个发酵过的味道并不是很好闻,但朱元璋并不在意。</p>

他一直都很满意天底下人都干活,而不是好吃懒做,故而他制定一些政策也是因此搞出来的。</p>

即使他在洪武八年出规定,田一顷出丁夫一人,赴南京供役三十日,田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谓之均工夫,达到赋役合一。</p>

但许多富户仍旧是会想办法来逃避,而且朝廷也不好勘察。</p>

再加上许多读书人都是出自富户,大明政府规定给予官员以及其家人免税的特权,投献的事情极为普遍。</p>

朱元璋许是走累了,便重新坐在马车上,忍不住笑道:</p>

“真是好啊,百姓如此勤劳,今年必定能有个好收成。”</p>

“岳父说的在理。”</p>

王布犁觉得百姓栽苗这活也不轻松。</p>

许多人都没空搭理闲逛的朱元璋。</p>

这个时候不下田的,家里保准是富贵人家,用不着为生活奔波。</p>

况且朱元璋穿的这身衣服,连個补丁都没有。</p>

谁家下田穿好衣服?</p>

为了节省衣服,田间劳作的人就穿个短裤的大有人在。</p>

更何况因为应天、镇江乃是朱元璋的创业基地,供应繁重。</p>

但是在他登基后,这些地方的赋税就逐年变的较低,且时不时的免征用不少交税,这帮人可算是要熬出头了。</p>

再加上修缮大运河,雇佣沿岸的百姓,他们的生活能不好吗?</p>

尤其是朱元璋还主打一个与民修养,重典整治吏治。</p>

严苛的律法极大的遏制住了地方官员肆意向百姓横征暴敛,敲诈勒索的势头,让大批百姓的负担都得以减轻。</p>

再加上朱元璋建都南京,江西、湖广的大米顺江而下,浙江以及南直隶各府的粮食,运程也短,百姓负责漕运的负担比较于朱棣等后期皇帝小上许多。</p>

当然这也得意于东南赋税极重的政策。</p>

东墙少了,自然是要拆更多的西墙进行补贴。</p>

“你小子现在到底是娇生惯养,连下车都不愿意,也不愿去田间地头走走了。”</p>

朱元璋方才很想要同王布犁分享喜悦,毛骧还没有这个分量,奈何这小子实在是惫懒。</p>

“小婿只是不想去打扰岳父独自感悟的思绪罢了。”</p>

听着王布犁的话,朱元璋用手指了指他,并没有多说什么。</p>

倒是一旁的毛骧暗暗叹了口气。</p>

这当真是自己同王布犁大不相同的地点。</p>

自己只敢顺着天子的话说,可王布犁他不这样干,还会反驳甚至当众说瞎话,可陛下不仅不生气,还笑呵呵的。</p>

如此奇怪的对话,当真是让毛骧捉摸不透。</p>

毛骧自认为他在陛下面前见过许多人的面孔,可从来没有见过像王布犁这样的人。</p>

他只能把陛下区别对待王布犁的事情,往“梦应贤臣”这方面上去靠。</p>

“嘿,好赖话都让你小子给说了。”</p>

朱元璋双手拢在袖子里,犹如老农一般。</p>

此时到了田间地头上,着实是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位是当今大明天子的模样。</p>

“不不不,自古以来顿悟这种事,都是旁人打扰不得的,还得靠自己。”王布犁手里举着长长的鞭子:</p>

“岳父如今正是心里有些迷茫,所以才放弃劳累的工作,想要出来走一走,实在是太正常了。”</p>

朱元璋哈哈一笑,倒是如他说的这般,也不辩驳此事。</p>

一些事人家在怎么说都不会动心,唯有自己同样看破那才算是大彻大悟,真正走出来了。</p>

“其实咱昨天收到了奏报,大明的人终于变多了。”</p>

朱元璋颇为欣慰的给王布犁说:“河南河北两省,人口都达到了一百八十万。”</p>

王布犁嗯了一声,其实不知道怎么说。</p>

大抵现在河南也就差二百万人有一个亿了。</p>

就算是明朝末年,经历各种大灾,兵祸,河南那也是小三百万的人口。</p>

元朝环境下,北方汉人数量急剧变少,再加上这么多年的战事,也没有恢复什么生气。</p>

山河四省,此时的人口算不得多。</p>

就这还是他有意识的鼓动南方人迁徙去北方,以及把山西的人迁徙到河北等地作为补充达到的。</p>

兴许再过十年人口就能突破二百万了,朱元璋如何能够不欣喜?</p>

“朕心甚慰啊!”</p>

朱元璋摸着胡须脸上的喜色不减:</p>

“只要北方稳定下来,人口增多,那必然会对大明实力有着极大的增多。”</p>

“蒙古人节节败退,新皇帝威信全无,就是个傀儡,手底下的各自为政,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了。”</p>

“只要咱大明北方有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赋税供应,咱也用不着屡次被钱粮所扰,不能对外用兵,而且征调民夫也不至于让庄稼荒芜。”</p>

朱元璋宁愿不打仗,也不愿意让土地荒芜。</p>

单是这一点,王布犁还是比较钦佩的。</p>

“你知道咱重农抑商没有同宋朝学习,是从哪里学习的?”</p>

“大抵是汉朝吧?”王布犁瞧着那些百姓在插秧:</p>

“我华夏自古以来就重农,那些商人赚到钱后,多是也会来乡下买一片田地,子孙后代只要不把这块地败家给卖了,就算是有托底了。”</p>

“不错,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倡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朱元璋悠悠的点头:</p>

“这么多年下来,其实咱觉得很适合现在的大明。”</p>

“不错,但是岳父,商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后果,不是一纸政令所能阻挡的。</p>

所以无论是汉高祖的政策还是以后的类似政令和法律,都无法长期维持的。”</p>

王布犁对于这种疯狂购买土地的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概念,但总归是可以往房子上类比的。</p>

在某些时候,大家都很疯狂,无论是借贷多少,好像是不上车就亏钱了一样。</p>

“你说的事情咱是知道的,但适应于现在的大明就够了,以后的再说。”</p>

“况且从南宋开始,凡是出卖田地,要先问宗族及四邻,他们有权优先购买权,他们不要时,才能卖给其余人。”</p>

朱元璋摸着胡须笑道:“咱大明也是这样,就能避免被旁人买去。”</p>

王布犁心想也不知道老朱看大明未来,有没有看到徐阶这些阁老们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搞了那么多土地,大半个县都是他们家的。</p>

“如今大明还没有结束战事,战争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锐减。”王布犁漫不经心的道:“在无法获得足够的人手时,许多富豪兼并土地的兴趣不会很高。</p>

因此战争的破坏能延缓土地集中的趋势,甚至导致土地的再分配。”</p>

一旁的牛叫了一声,吸引了朱元璋的目光。</p>

他觉得王布犁说的对,但又不全对。</p>

纵然是战事发生,那些江南地主也会趁机拿走更多的田地,继续奴役百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