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334谁说国富就不能亡国的(2 / 2)

若是国家都没钱了,那还怎么平叛?</p>

跟明末一样,钱财都被勋贵豪强给拿走了。</p>

皇帝手里连发钱征兵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抵御外敌入侵以及农民起义了。</p>

大明也就顺理成章的灭亡了。</p>

“隋炀帝的大业,是做什么来着?”</p>

朱标的老师也没怎么教过他这种知识。</p>

学习的韩非子之类的帝王辅导书籍还是更早期的。</p>

王布犁又比了个:“还是两点,一个是“事四夷”,二是“务巡游”。</p>

这两项都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过度役使了民力。”</p>

朱棣看着自己的牌面,对于第一点很感兴趣:“妹夫,什么是“事四夷”呢?”</p>

对于朱棣的疑问,王布犁还是很愿意解释清楚的:</p>

“四夷指的是大隋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三个字说隋炀帝招揽西域少数民族来朝拜,并下令让他们途经的郡县花费巨资来招待。</p>

隋炀帝还引诱西突厥政权献地内附,为供应戍守此地的军民,从内地转输物资巨万,大量民夫死于道路上。</p>

更不用说他还三征高丽,为此征发的兵役人数达百万,力役更是无数,常年在道路上向北方粮仓运输粮食的民夫就达几十万人,士兵与民夫也是死者相枕。”</p>

“瞧瞧咱,四方来朝,朕也只是让他们住在驿站,使者的额外花费全都自己掏钱,咱大明绝不给他们花钱。”</p>

朱元璋对于这件事很是非常自得的。</p>

他不单单是对自己抠逼,对于外族来朝那同样也抠。</p>

“至于外族内附这件事,咱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更多的是让他们在长城外放牧,用牛羊换取粮食以及食盐茶叶等,根本就没想过要供养他们。”</p>

朱元璋对于隋炀帝这番做法很是不满,这不就是搞一帮大爷来享受了吗?</p>

我可去你娘的!</p>

在大明,没有人能是大爷!</p>

“我去北平就藩,老子还想着驱赶那帮投靠大明的人去打蒙古人呢。”</p>

朱棣其实也是有点受他爹的影响,一定不能平白无故的给别人花钱。</p>

有这钱还不如赏赐自己的部下,到时候跟着自己拼命建功立业,还得靠他们呢。</p>

“那务巡游?”</p>

朱标倒是对于这个挺感兴趣。</p>

王布犁瞧着朱标打出来的牌:“就是说隋炀帝为了巡游天下,发起了过多过于频繁的重大工程建设活动。</p>

比如,炀帝在即位初期,大业元年(605),就营建东都洛阳城,每月役丁200万人,近四成劳力死亡。</p>

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p>

大业四年,发丁男20万修筑长城,死者超过一半。</p>

从大业元年开始,隋政权就持续开挖大运河。</p>

到大业四年,仅这一年内,为通济渠和永济渠的施工,就各自动用劳力百余万,人员死伤无数。</p>

总之,在隋炀帝统治的13年里,几乎年年滥发徭役,不仅人数规模空前,而且超时延期,甚至从不限定工期、役期。</p>

更糟糕的是,徭役的强度高、生活条件差、执法严,死亡率极高。</p>

常年徭役,让民众不得休息,</p>

百姓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民生极度贫困。</p>

于是,“天下死于役而伤于财”。</p>

这也是我向陛下建议,一些庞大的工程为什么要分期完成,而不是一口气做完的先例。”</p>

壮劳力大批量的死亡,这个王朝是很难维持下去的。</p>

“嗯,咱大明还是要吸取隋炀帝灭亡的教训。”</p>

朱元璋一直都对于王布犁提出的分期干工程项目的方法很是满意。</p>

如此一来也不会耽误农忙。</p>

那些壮劳力修运河也得了钱财。</p>

商人为了降低税收也主动花钱。</p>

总之,就是朝廷一文钱没花还有的赚,就把活给干了!</p>

这法子可比隋炀帝大手一挥高明许多。</p>

“所以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少钱粮,直到隋朝灭亡时官府仓库中还有大量钱粮。</p>

在我看来,隋亡的主因是徭役过重、滥用民力。”</p>

朱标顺着王布犁的话总结了一句。</p>

“嗯,太子哥总结的是这么个意思。”王布犁对于朱标的政治敏感度很是满意:</p>

“中国古代历史上,因滥用民力,直接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与朝代更迭,也只见有隋一朝。”</p>

“这么说,徭役并不是一件很好的征税方式了?”</p>

胡惟庸也明白徭役更是一种政府征收的税,没有人能够拒绝。</p>

古代财政的税柄就三个。</p>

要么税人,要么税地,要么税商。</p>

在税人中,最原始的形式就是用徭役方式直接去役使民力,让民众无偿地充当士兵、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劳动、修建工程或充当运输的人力等。</p>

徭役是直接加在民众身上的负担。</p>

它一方面会影响民众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与能力,服徭役的人就不能耕田种地,也没有粮食可吃。</p>

另一方面,徭役负担直接为肉体感受到,税痛感最强,痛苦最为直接与深刻,还可能造成人的死亡。</p>

因此,用徭役作为财政收入的形式,不仅影响到财富的创造,还会引起劳动者的直接反抗,并非好方式。</p>

陈胜吴广也是因为服徭役开始造反的。</p>

尤其是这么多壮年聚集在一起,一旦把控不好现场,很难不出事的。</p>

元末组织人力修黄河,同样也是如此。</p>

“理论而言,确实是这样。”王布犁打出一张牌:“他们都吃不饱饭了,为什么不造反呢?</p>

百姓的忍耐度是有限的。</p>

就如同当年陛下也是忍无可忍之下,参加了起义军,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缔造了如今的大明。</p>

恐怕这件事不仅连陛下都没想到,更不用说其他人了。”</p>

一说到这个,朱元璋内心还是有些得意的,他摸着牌感慨一句:</p>

“是啊,咱当年想着能当兵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谁承想得了天下,当了天子呢!”</p>

“哈哈哈。”</p>

徐达等人皆是大笑。</p>

沐英更是感同身受,未曾想过收养自己的好心人能当上天子。</p>

他至今回想,都觉得不可思议。</p>

咱童年的时候命不好,可谁承想后面会变得这么好?</p>

“咱吸取了宋元的教训,重申两税作为大明正统财政收入的地位。</p>

征收两税的时间也大大放宽,其中夏税不得超过农历八月,秋粮不得超过次年农历二月。</p>

在形式上,两税缴纳实物,以米麦为主,丝织品为副。</p>

在财政上,咱为避免宋元时期巧立名目妄取百姓财富的做法。</p>

坚守将两税作为大明正式财政收入的决心。”</p>

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是略有得意的。</p>

两税制度源于唐朝的改革,当然不是没有其他杂税啊!</p>

宋代的两税,以钱、米两项立额,被称之为“夏税秋苗”。</p>

意思是夏季征收帛和钱,秋季征收粮食和草。</p>

在制度上,两税都依据田亩的数量与等级来征收,原则上自耕农直接缴两税给国家。</p>

而佃农则首先把地租交给地主,再由地主向国家缴两税。</p>

原本与土地相关的各种附加税,在宋初都逐步并入了两税。</p>

为征收两税,宋代进行了多次土地清丈活动,并编制账册对土地进行管理。</p>

不过,在宋代仅凭两税收入并不足以支持国家应对外来入侵的威胁。</p>

于是财政上不得不转向主要依靠工商业来增加财政收入。</p>

而且大明相比于占据半壁江山的大宋也穷太多了。</p>

洪武后期的两税,保持在了小三千万石粮食,但是根据黄仁宇的换算,宋代的在一亿两以上。</p>

朱元璋略显得意的神情,王布犁也没说什么。</p>

毕竟在老朱看来这是巨大的进步。</p>

朱元璋也没有去看宋代两税法的收入,只会拿粗糙的大元比较。</p>

元朝虽然也强调两税,但由于制度简陋、统治者素质低下,因此财政上喜欢运用掠夺性税商手段,从民众那里掠夺财富。</p>

人家走的是包税。</p>

“陛下,这两税法还是挺好的。”胡惟庸附和了一句:“但是臣在翻阅税收册子的时候,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