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巨舰,这才是男儿最值得向往的事情!”就在“山号”即将起航之际,舰长王远成回头看着那艘静静地停靠在码头泊位上的舰队旗舰“利樱号”,眼中的羡慕之色无以言表。</p>
尽管,“山号”满载排水量高达一千六百吨,搁到欧洲的话,那也绝对是属于巨舰般的存在,但在两千五百吨的“利樱号”面前,那只能算是小弟弟了。</p>
更不消说,“利樱号”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可不是“山号”这种铁肋木壳战舰,在外层仅包裹了一层薄薄的铁皮的传统战舰所能相比的。</p>
泰平二十二年四月(1726年),“利樱号”铁甲舰在几内亚湾与英格兰海军首次接战,便凭借其“船坚炮利”的优势,大杀四方,犹如闯入羊群的狮虎,勇不可当,给英格兰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不仅是舰船和人员损失上,还是他们脆弱的心理上,都遭到了重创。</p>
随着铁甲舰在齐英海战中大放异彩,并通过一场场实战,证明了该类型舰船在海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齐国海军在战后的数年时间里,开始陆续淘汰木质风帆战舰,转而批量采购威力更为巨大的铁甲舰。</p>
在将煤炭用作动力之前,风帆战舰始终扮演着海洋征服者的主要角色。</p>
风帆的使用,把士兵从笨重的划桨劳动中解放出来,取代或部分取代了人力推进船只,这在航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p>
在掌握了风帆动力后,人们逐渐摆脱了海上机动的困境。风帆战舰拥有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可利用多向风长期漂泊在大海上,并可到达以前从未到达的海域。</p>
不过,风帆舰船有难以克服的弱点。</p>
其受天气的制约过大,若不起风或风力小,就无法进行机动。而动力(风力)的局限性,反过来又限制了舰船的尺寸与重量。</p>
原因不言自明,当风力无法驱动沉重的船体前进时,舰船充其量只能“浮”在海上,跟条死鱼无异。</p>
问题在于,大型的风帆战舰排水量已大到不可能用人力划桨的程度(齐国曾于二十多年前造出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商船)。因此,对新的动力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技术须不受风的约束,且能获得持续的动力。</p>
齐国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对全球舰船的最大改进就在于动力装置。燃烧煤炭的蒸汽机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船只前进。</p>
当然,出于对新事物的怀疑或是使用惯性,最早的一批蒸汽船只仍安装风帆作为辅助推进装置,是为机帆船。这样一来,蒸汽轮机提供的强大马力使其拥有较快的航速,同时也可仅靠三桅风帆航行——呃,尽管这看起来相当笨拙。</p>
因燃烧煤炭的动力强劲,蒸汽舰船有能力承载更大的负荷。于是,齐国海军得以将部分木质风帆舰的两舷柚木舰壳外包覆10厘米厚的装甲,使得齐国这种“准铁甲舰”防御性能上一时冠绝全球。</p>
随着齐国蒸汽战舰的逐渐成熟,还解决了长期困扰风帆战舰的另外一个问题。</p>
大航海时代以来,舰载火炮的威力已相当可观。进入18世纪后,随着齐国各种火炮技术的不断扩散,炮弹的威力进一步提高,一些国家的海军中也陆续装备了破坏力巨大的爆破弹。</p>
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战舰尽可能缩小暴露面积,以免被敌方炮弹击中。为此,战舰的干舷就要降到最低,可问题是低干舷的船体加上高高在上的鼓满全帆的桅樯,会造成舰船在风浪航行时重心不稳,这对船只而言是件极危险的事。</p>
出于同样的原因,风帆战舰虽有可能装备几十乃至上百门大炮,但为了维护船体的重心稳定炮口设在两舷,无法做到舰体向前航行时仍能向前发射炮弹。</p>
最终,蒸汽战舰面世后,使得船只终于可以“扔掉”风帆,解决了上述顾虑。</p>
泰平二十年(1724年)“肃慎”号铁甲舰入役。它的建造,标志着齐国乃至全世界各国海军主力舰设计上的彻底改变。</p>
“肃慎”号的排水量达到惊人的4000吨,如同前面两艘铁甲舰一样,蒸汽轮机是其唯一的动力来源。它彻底废弃了桅墙和船析,只有一个军用桅杆用来打旗语。</p>
它还拥有低矮的侧面轮廓、宽横梁、厚装甲,其主炮安装位置分别位于船艉和舰艏的两座巨大的转动炮塔上,这样的设计奠定了齐国后续铁甲舰的型制。</p>
简而言之,伴随蒸汽机技术的日益成熟,舰船的设计和构造、动力系统以及所装备的武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木头、风帆和球状弹丸的组合演进到钢铁、蒸汽和高爆炮弹的组合。</p>
这个时期的海洋,也由此进入“铁甲舰”时代。</p>
齐英战争,不仅意味着传统风帆动力战舰的落幕,而且还将木质战舰扫进了历史尘埃当中,更是将海战技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p>
铁甲舰的存在,彻底摧毁了部分小国妄图以小博大、通过大造木质风帆舰的方式在海洋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企图。</p>
铁甲舰,将成为大国重器,是密集资金和密集技术的集中反应,更是当今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实力的具体表现。</p>
也就是说,当铁甲舰面世后,海军就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小国可以玩得转的了。</p>
钢铁、技术、资金以及强大国力的持续支撑,有了这一切,你才有可能建立起一支可堪大用的海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