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台弯府</p>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p>
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大明新朝的科举专门加入了历算题。</p>
不再是先前单独列出的明算科,而是必考题,直接占比四成。</p>
这个改动对于传统士子而言,可以说是相当致命了。</p>
不过朱怡炅要的就是逼这些士子们去学习历算,接受新学问,不要困在八股文的框架下。</p>
而且,朱怡炅没有直接取缔八股文章,还留下六分比,已经是很给面子了。</p>
刘统勋理所当然中了,虽不是解元,却也是榜上第三。</p>
早在明军进兵山东前,刘统勋就已经在有意的学习了解历算学书。不仅是历算,还有各种海外图志,也是来者不拒。</p>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p>
高凤翰也通过了,虽是倒数第二名,但却实打实考上了。</p>
这其中的原因,全在于高凤翰对科举已成执念。所以在确定八股文没有天赋后,便果断跑去学习历算,准备去卷明算科。</p>
高凤翰先前说的没错,今年科举明算科并入进士科。对他们这些八股文差的考生而言,的确是大占便宜。</p>
而且高凤翰八股文写的不咋地,不代表其文学造诣不行。</p>
这位可是凭借文学造诣跟郑板桥他们成为好友的,生前得过郑板桥等人的资助,死后郑板桥还亲自为其墓碑题字。</p>
历史上,乾隆元年地方官还曾举荐高凤翰去考博学鸿词科,这是专门负责给皇帝起草润色诏书的官。</p>
因为八股文的制式文学把考生卷的语文水平稀烂。</p>
关键还在于高凤翰写的一手好字,济南府考官见到其卷子都不由赞叹:“好字啊!这是谁的卷子?”</p>
也就是随口一问,大明新朝虽取消了誊录制,但还是有糊名的。</p>
糊名、誊录都属于科考常规防弊手段,且还是最后一道手段。</p>
只不过,这两个防弊手段一经出现,就引得很多诟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