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太宗文皇帝!(2 / 2)

太子虽然在三年前有过污点,但并未被废黜,而且刘恒在去年年初将自己的其他嫡子全都封到地方上去,摆明是让太子继承大统。

故而此时刘启正坐在上首位置。

虽未正式举行登基仪式,但他已经开始代行天子职权。

“禀皇太子,吾等已经商议好先帝的谥号,并定下庙号,请您定夺。”贾谊眼中泛着血丝,他从刘恒驾崩之后,两日未有休息,一直忙得连轴转。

这不仅仅是他作为丞相的职责,更是个人的意愿。

自己要报答刘恒的知遇之恩,一定得为他争得最合适的身后名!

上首位置的刘启点了点头,沉声说道:“还请贾丞相将诸位的意见汇总,并报上最终的建议吧。”

对于自己目前的身份,他适应得很快,腔调与行为都有模有样。

贾谊郑重地展开手中的帛书。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说道:“先帝由燕入京而临天下,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

德同朝阳,辉大汉百姓。

行若春雨,润世间万物。

而且先帝鲜少嗜好与,拒绝贵重的献礼,不追求个人私利,一心处理政事,从不无故治人罪行,百姓皆称赞先帝的贤明,哪怕相比上古的圣王亦不逊色。

故而先帝宜以‘文’为谥号,乃经天纬地之‘文’,慈惠爱民之‘文’,即为孝文皇帝!

又高皇帝为帝者太祖之庙,而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往后天子宜世世代代献礼祖宗之庙,郡国的诸侯则宜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之庙。”

太宗,文皇帝!

对于任何皇帝来说,这都是最顶级的谥号加庙号,除了成为王朝的开创者外,恐怕无法超越这个评价了。

但刘恒完全担得起这样的称呼。

刘启闻言,心神激荡。

他缓了一口气后,应答道:“可,明日便昭告天下。”

要知道群臣给了阿父这样的评价,但凡他提出一句反对意见,那自己以后的谥号里,估计就不用加“孝”字了。

低头望着底下的群臣,坐在高位上的刘启,内心顿时生起对未来的期待。

阿父这些年做得足够好,赢得了这样万人称颂的身后名。

那自己可以吗?

任何有抱负的皇帝,都会在此刻冒出无穷无尽的进取之心。

刘启微微抬起头来,心神随着目光飞出长乐宫,跳出长安,离开关中,俯瞰着整个大汉!

经过阿父治理,如今天下安定,外敌不敢但不是没有弊端。

在他看来,盘踞在地方上的诸侯就是最大的祸端。

对于大汉来说,这些势力过于庞大的诸侯国,就是内部的毒瘤,未来定然会发展成为祸患。

之所以阿父没有对他们动手,一来是要休养生息,二来是顾及情谊。

故而削藩这事,便由自己来做吧。

大汉将在自己手里更加辉煌!

商议完剩余的杂事后,刘启志得意满地宣布散朝。

他打算等自己正式登基,就开始找贾谊和晁错两人来商议此时。

晁错乃是自己的心腹,极力推崇削藩,大致的计划可以交给他来制定。

而贾丞相则在朝堂上积累了十数年的威望,外加拥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可以对制定的计划查漏补缺,等到执行削藩的时候,他就坐镇长安,威慑地方诸侯不敢妄动。

刘启等上龙辇,感觉座位无比舒坦。

到时候要削藩的话,先向谁来开刀……

自己心中早有选择。

而随着刘启宣布散朝,贾谊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感觉有些胸闷。

等到他走出大殿,昂头望天,颇为惊讶地对身侧的那人道:“外边这个太阳,为何是黑色的?”

“黑色的?丞相……”那人不明所以,却发现贾谊在下一秒居然栽倒在地。

顿时,长乐宫外乱成一团。

没有人想到刘恒刚刚驾崩,丞相居然也出现意外。

原本已经起驾离开小段距离的刘启,听到后面传来一阵嘈杂,不由得派侍从去问询发生了什么。

片刻后,侍从小跑过来道:“殿下,贾丞相晕过去了。”

得知具体情况,他瞬间慌了神。

要知道贾谊是刘恒留下重臣,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若是他突然离世,那么必然会对朝堂造成不小的冲击。

于是他当即跳下龙辇,大声呼喊道:“贾丞相?快,快去唤医者,替丞相找医者来。”

直到一刻钟后,数名医者姗姗来迟,经过一番施救后,为首的医者将手搭上贾谊的手腕,探查脉搏后,无能为力地摇了摇头。

他有些遗憾道:“禀殿下,丞相这是长期积劳成疾,近日操劳过度,再加上过度悲伤……臣实在无力回天。”

在这些医者看来,贾谊这并非生病,而是身体完全透支,寿元到达极限,这属于“命”。

病可医,命难救。

刘启一愣,顿感手脚冰凉。

如果贾谊去世,那么这代表着在长安的自己缺少震慑住那些地方上诸侯王的最佳手段,仅仅靠着晁错来推行削藩之事,恐怕难之又难。

那么削藩之事,自己要继续拖着吗?

可有些事宜早不宜迟啊。

他沉默片刻,做出了决议。

————

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方,唯我大汉太宗孝文皇帝!——《史记·孝文本纪》

————

世人常赞贾生有屈子才,叹其境遇却远胜之。

贾谊任丞相佐文帝十八年,君臣相得,共开盛世之基。

然帝崩,悲逝于阶前,令人感怀之。——《史记·贾丞相世家》

————

二年正月乙巳,长星出西方。天火烽雒阳东宫大殿城室。荆王濞、长沙王午、城阳王章、胶西王印、济南王辟光、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史记·孝景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