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两方的争斗主要是围绕着权力在进行争斗,而非双方的执政理念存在差异。
而在吕雉初步掌握了朝堂后,有问询过陈洛是否愿意回到长安。
不过自己拒绝了邀请,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他在代地的改革刚刚进行两年,属于关键时期,半途而废不是自己的风格。
何况这里的诸多政策需要高层统筹谋划,进行推动,没有自己在,难道要靠刘如意主持大局吗?
第二则是长安局势过于复杂,自己身处局外,没有必要去蹚浑水。
吕雉和吕氏的比起历史上有所降低,外加地方上有数位刘氏诸侯王的存在,他们老实本分地遵守了白马之盟的约定。
只是他们在朝堂上与功臣派的对立,是缓和不了的。
能在代地当个看客,何必亲自上台参与纷争,当表演者呢。
吕雉在第一次邀请被拒绝后,就没有再提过这件事情了,或许她也颇为担心陈洛重新回归长安,会让朝堂再度陷入不明朗的情况。
毕竟陈洛勉强算拥有外戚身份,可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谁真把他当外戚看待的。
哪怕是吕氏中功绩最高的吕泽,同样不如他。
到时候陈洛若有私心,完全可以成为功臣派的领袖,与吕氏扳起手腕,吕氏还真不一定是他的对手。
与其让功臣派重新燃起希望,吕雉觉得陈洛暂且留在代地,是更为恰当的选择。
随着朝堂权力斗争落幕,迄今一年有余。
这段时间内朝堂政令名义上由刘盈下达,实际上由吕雉在背后全部安排好,几乎没有给到刘盈施展空间。
因此刘盈明面上是皇帝,可没有足够的权柄,但大汉讲究“孝”,现在干预政治决策的人并非权臣,根源在他的阿母。
这让刘盈没有反抗的理由。
在刘乐眼里,自己弟弟回乡一趟,就免除沛县和丰县三年赋税,属于不负责任的行为,可在刘盈心里,这可能是他少数感觉自己是当今大汉皇帝的时刻了。
长安是世人眼中的繁盛都城,是大汉土地上最为灿烂的明珠,但在刘盈心中,它是一座囚笼。
只有离开长安,远离关中之时,他才会感觉轻松。
陈洛无奈地看着文书上“皇帝欲临北狩巡狩”,刘盈终究是性格方面存在问题,换在历史上其他的时期,不是吕雉篡夺权柄的话,反倒可能更加糟糕。
想了想,陈洛将这封文书暂且先放在一旁。
刘盈在北地巡狩,来到代国这样接近边境的区域概率不大,更多可能是在赵地进行狩猎。
到时候自己派人去长安问问具体情况,若是对方不会前来,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进行准备工作,实在劳民伤财。
翻看到下一封文书,陈洛眯了眯眼。
这份并非官方文书,而是源自于墨家商队。
经过二十余年的恢复发展,墨家弟子的规模不断壮大,甚至比战国时期的巅峰人数更多。
陈洛手里头掌握着一份详尽的墨家弟子名单,每隔六个月,便会进行一次更新,距离上次更新是相距两个月不到,名单中的人数到了六千余人。
墨家弟子主要还是聚集在阳夏,进行农业用具的研发革新,纸张改良还有农作物的良种选培,大概占据了五分之三。
剩下的五分之二里,部分是在大汉各地周游,寻找优良作物的同时,去体察民情,发现有冤案和贪腐存在,就会送与陈洛手中。
还有部分墨家弟子是组建或加入商队,这些人是为了更好地推广阳夏墨家弟子研发出来的新式农具。
因为他们发现免费对农具进行推广,许多百姓反倒是半信半疑,甚至不乏辱骂墨家弟子瞎改乱改者,但借着商业售卖活动去推广农具,那起到的效果就会好不少。
比如墨家弟子售卖的耕牛便宜,但是需要搭配上一套他们研发出来的农具才行,那样花钱买下农具的百姓,自然不会将其闲置在家。
而陈洛身在代国,不少墨家弟子亦是跟着来了代国,将这里作为他们的另一处中心,主要的发展方面则是与塞外进行交易。
茶叶在塞外的推广速度,远远快过中原地区。
那些匈奴贵族似乎分外喜爱茶水的味道,在大快朵颐后用其解腻。
根据平均的置换价格,三小罐茶叶能在匈奴贵族手里换来一头上好的肥羊。
不过墨家商队换取的主要物品是骏马,价格更加高昂,需要五小罐茶叶才可以。
这两年里,墨家商队用茶叶在匈奴人手里换来的骏马数量恐怕已经超过三千。
而且墨家商队的存在,让墨家有了自给自足的方式,不单单只能依附阳夏存在,没有陈洛用阳夏赋税支持,就会导致停摆。
只是墨家商队目前依旧离不开陈洛的支持。
他没有在代国担任国相的话,墨家商队想要顺利离开边关,与匈奴人进行交易,是在过关的时候被收取重税,并且会被地方官员吃卡拿要。
打开墨家商队送来的信件,上面记载着两件事情。
墨家商队并非匈奴唯一的交易对象,对方还与大汉其他的商队有贸易往来,只是其他的商队没有墨家商队独特的交易物“茶叶”,选择和匈奴交易的是青铜器和少量铁器。
对于这一现象,有墨家弟子想从匈奴人那探出口风来,但暂时没有结果。
但这并非墨家弟子这封信件内先要传达的主要内容,只提了一小段。
第二件事则占据了剩下全部的篇幅。
墨家商队在归程途中发现有少量匈奴士兵潜进汉地,钻了边防的空子。
大汉和匈奴属于对立,近几年里两方虽然没有发生大的冲突,但小摩擦不断。
只是陈洛在担任代国国相之后,加强了边境的巡视,让匈奴想要入侵代国的难度增加大大。
因此墨家弟子怀疑这次匈奴人进入代国境内,是想提前探查情况,以便于他们之后的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