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穆还是打算“求稳”为上,能用最小的代价解决端王一党,然后传檄而定天下那是再好不过了。</p>
虽然心中早就计划好了,但是他还是要问一问群臣的意见才行。</p>
毕竟他自己一个人再强,可以在战场上敌千人万人,但是他也就一个人,他可没办法占领州县城池。</p>
如果群臣没有一个明确支持他的态度的话,赵穆也不敢轻易举棋落子。</p>
毕竟如果真要开战的话,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先不说辽国那个不稳定因素,会不会趁机过来插一脚。</p>
就单说自己麾下这点兵马,在都护西域,防守本土的情况下,又能占大宋多少州郡?</p>
呼延瑞回答道:“这个,他们怕是有心无力。大宋和我岐国的官制任免不同。我岐国国小,民寡,地方官员任免只需要通过吏部,御史台,中书省三司裁定后呈报陛下批阅,有了朱批圣旨即可。若有差池,三五日也可更调升免。”</p>
赵穆听罢之后说道:“这么说来,大家是同意和端王开战了?”</p>
呼延瑞一听,随后说道:“太尉大人所言有理啊。况且关中自古龙兴之地,若是我们占了关中之地,进可攻退可守。现在看来太上皇当初把陛下的旧部均摆在我们的周围,便是早就预料到了今日之事?”</p>
但这件事要完成,那就得让各省,各地的都统制们袖手旁观。不然自己这几万兵马,一旦分散开后,便会被大宋的军队全都包了饺子。到时候自己就算再强,也不可能昼夜之间,分到洛阳,长安几个地方救援。</p>
因此为了天下大义,这件事也必须求稳才行。</p>
赵穆便想让自己麾下的大臣,和大宋的将校们去叙叙旧。自己曾经的旧部能倒戈自己那是再好不过。但如果不能的话,也最少要让他们保持中立。至少半年的时间。</p>
等打赢之后,铲除了端王一党。哲宗尚在,便拥哲宗复位。哲宗不在,他就自理天下。</p>
别人只是和老战友叙叙旧,而他则是哲宗的大忠臣。</p>
而最重要的粮草,如今却有很大的缺口。</p>
赵穆闻言说道:“哦?竟然还有这种事?看来确实是陛下当初故意留的后手,只不过有一件事孤王不明。汴京城中的朝臣并不愚蠢。他们难道就不能把孤王的旧部们统统裁撤掉?”</p>
到时候不光是赵佶手下的官军,还有赵穆手下的岐军对垒了。地方上那些别有用心者,还有那些落草为寇的强贼们,也会趁乱浑水摸鱼。若是打個秋风,杀戮百姓,劫掠些财物倒还是小事。怕就怕这帮人趁乱占领州郡,自立旗号。</p>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绝对不能交出传国玉玺和皇帝行玺,这两样正统性的象征。</p>
对于王宪的回答,赵穆有点惊讶,自己这个做主上的竟然不知道自己属下之人竟然与别国私通。不过赵穆倒也没有追究的意思,毕竟如果说“通敌”的话,他这个当大王的才是最大的通敌者。</p>
“而且西北军的大部分粮草都在京兆府长安城内。而且微臣也与延安府的经略相公种谔有旧。我们完全可以打个突袭,借道延安府,率兵南下直袭京兆府。只要拿下京兆府,所获粮草何止千万?先不说在秦凤路的军士们,皆仰慕陛下武功,又都是陛下旧部。就单单我们占了京兆府,断了诸军粮草,他们就得倒戈卸甲以礼来降。”</p>
这战端一开,不知又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冒出多少草头王来。</p>
王宪此时回答道:“启禀陛下,虽然咱们没兵马和粮草,但是大宋有啊。微臣是当年跟随陛下北征辽国的旧部,之后随陛下西征方有了今日功业。而大宋军中因此升迁者,又何止微臣一人?不知道是不是太上皇有意为之,陛下之前的旧部,大多都在秦凤路和永兴军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