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的大型海船,可载重数万石,深阔各几十丈,比北宋的船要大好几倍。
周去非《岭外代答》说,渡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长数十丈,一船载几百人,积一年粮食,还能在船上养猪和酿酒。
《明史郑和传》、《国榷》、《西洋记》以及《瀛涯胜览》等书籍上面记载得更加清楚:“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即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4米,宽60米,排水量超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
元朝时访问过杭州、广州的摩洛哥旅行家依宾拔都他也记述说,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海上交通,皆操之中国人之手,中国的船舶有三帆至十二帆,一艘大船可载一千人,内有水手六百人、兵士四百人。
此类商船皆造于刺桐(泉州)及兴克兰(广州)二埠。要知道,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超级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可搭载的人数也只是三四千人。
“为了建造远洋巨轮,除了设计方面要有所创新和优化外,研究院在舰体材料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许多突破。如高强度耐腐蚀的型钢、氩弧焊、氧焊、铆接、螺钉、连接紧固件等。”
“研发出多重复合木板,即许多层实木薄板粘合、高温挤压、对木质纤维进行科学的纵横交错叠加,消除内部应力。可惜这种胶合板因需要防水胶水和多道工序,以及挤压机械才能制造出来,造价较高,现在产量有限。只运用在船体复杂曲线的位置。”
岳震点点头,他之前视察过胶合板工厂,多少还是有些了解。
胶合板生产有两个重要环节或者说是难点,其一是通过机械设备,将原木切割成均匀的薄板。其二是胶水质量问题。
中国是最早研发并运用胶水的国家。方法也很多,如生漆、石油等,但主要还是用动物骨、皮熬制。其中最好的是鱼鳔胶,因其耐水耐低温,更适合木质船体榫卯的粘接,稳定性也更强。
但因原材料来源以及加工工业等原因,这一类天然材料熬制的胶水,不能像现代化工那样大量制造,加之机械设备还比较原始,所以胶合板反而比原木板材成本高、产量低,现阶段暂时还无法大量推广。
“即使船壳平直部分采用的实木板材,也是采取了分层构造。让船体保持轻便的同时,更加坚固、耐波、不易变形,经得起狂风巨浪的冲击,有利于远航和船体寿命。”
“当然,最理想的船体构造,还是全钢壳船身。若我们的钢产量上来,就能建造全钢铁的巨舰,那样我们的战力和航行安全,还将提升许多。即使停泊在那里任由敌人用弓箭、强弩射击,也毫发无伤。哈哈,想想这个场景就好玩。”周涛讲述到这里,非常得意的大笑到。
“是啊,可惜我们的钢铁产能太小。现在先要满足机械制造、武器,以及船舶、运输车辆的核心部件等。不过,师傅也说了,我们只要找到好的铁矿区,产量便可大幅提升,这一天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