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潜移默化(1 / 2)

明末达人秀 一掌擎天 1040 字 2023-08-07

毕自严并未立即回答,而是面有思索之色,就那么默然了,似乎是在组织语言,又想在思考,而崇祯也没有继续追问,只是那么的看着对方,极有耐心地等待着回应。

他知道,毕自严不会让自己失望。

这个时候,看完了户部的那份邸报,关于互市的运行情况,大明北方的财政收入,霍维华也没有说什么,很识趣地保持了沉默,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旁观着这一切,心中也在暗暗盘算,思考着解决之策。

作为兵部尚书,霍维华当然知道“同化之策”的重要性,意味着什么,一旦成功,将会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边患,意义极为深远,可谓开创了一种边防的先河。

以更加柔和的政策,巩固边疆,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蒙古人。

崇祯并未等得太久,毕自严也没有让他失望,很快就给予了相应的建议,引得崇祯和霍维华深思了起来。

“皇上,朝廷的同化之策,之所以存在着这样的隐患,无非是因为,蒙古人以游牧为生,主要是靠放牧过活,如果咱们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放牧为辅,即便在互市的贸易逆差再大,蒙古人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自然而然地,他们也就不会铤而走险。”

“而且,只要蒙古人改变了生活方式,以务农为生,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就等于将蒙古人和土地捆绑在了一起,也就意味朝廷的同化之策起到了实质化的作用,管理那些蒙古人的话,也就容易得多。”

“以往之时,蒙古人之所以难以控制,就是因为他们的行踪飘忽不定,以游牧为生,袭扰和入侵大明的边境,代价极低,如果打不过的话,完全可以从容而退,朝廷的军队奈何不了他们。”

说话之间,毕自严的神情是那么的自信而淡然,不管是崇祯,还是始终缄默的霍维华,都是听得频频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并不觉得这个建议是在异想天开。

原因很简单,先不说别得蒙古族,单单是土默川一带的蒙古各部落,在三娘子时期的时候,就开始了半游牧半耕种的生活的方式,已经渐渐调整了生活方式,部分人开始务农。

也就是说,毕自严的这一提议,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是没有前例可循。

在这个时候,脑海里闪过念头之时,听着毕自严的讲述,崇祯不仅想起了陕西的老百姓,好像也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半游牧半耕种,既有放羊的游牧,亦有辛勤劳作的务农,种植农作物。

“还有就是,皇上,蒙古人虽然处于极北之地,相比于关内,冬天来得很早,关外的气候,却也适合种植小麦、高粱、大豆等农作物,一般情况下,产量并不输于关内等中原之地的粮食产量”

即便毕自严不说,有着后世记忆的崇祯,当然也知道这些信息,甚至于还更加的详细。

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以及河套、土默川、嫩江西岸平原等地,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畜牧业区,到了后世之时,乃是北方重要的粮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