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2 / 2)

“我要说的第四个原因是,可以晋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乐,是依教奉行的表示,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很多。”

近代有季羡林先生说:“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如果做到这一点,恐怕话就少多了。更不要说废话,浪费自己与别的时间。古代许多高手,表现出来都是木讷的,老子也推崇沉默寡言。大道唯一,高手们在表现上看,大约有相同的特征。

“第五是能够提升自己的警惕心。由于止语,受到别人的烦扰会比拟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自己的起心动念,懊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敏捷地觉察,并且令其息灭,长此以往,烦恼习惯就会被把持住。同时也经常比较轻易发觉出本人的弊病跟差错,也能较快地矫正过来。”

关注自己的内心,减少表达,多修车,少开车,车辆的保养状况就得到改善。向内挖潜,心内求法,当然不需要太多语言表达了。

“从方便法的角度上讲,还有第六个好处。能够比较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喧扰心。不跟人说话时间久了,人家也不会找自己说话,不必常常敷衍人,受到的影响就小,就有更多的时间听经、读经、看书,凡事充耳不闻,心里没有忧愁挂念,心常能保持空灵,心就愈来愈清净,心愈清净就愈有智慧。”

若无闲事挂心头,处处都是好时节。你不喝酒,总是拒绝别人的邀请,时间长了,别人喝酒也就习惯地不叫你了。你正好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大概,这个意思是差不多的。当然,这只是属于方便法。

“第七个好处是,能够更好地学习随缘度日。因为止语,人不得不诚实,不得不放下种种的要乞降看法,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分歧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不也好,得也好,失也好,匆匆地就学会了随缘度日,同时也一直学习在所有顺逆善恶境缘中坚持平心静气,久而久之,烦恼就能伏住了。”

任他千路来,我只一路去。接受面临的一切,不抱怨不夸张,就可以平心静气了。世界上能够影响命运的,不在乎你怎么说,而在乎你怎么做。

“第八个好处是,可能放下种种恩怨。与人多说,谈得投契则生情感,谈得不投机则免不了发生磨擦,就很容易与人结下怨仇,这些恩怨就会对往生造成很大的阻碍。常常找人说话,有时无意中也会得功臣,如果特殊爱好和某人说话,另一个人兴许会想怎么就不跟我说话,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产生让人生烦恼的过失。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同等心,不能厚此薄彼,平等看待一切人。”

良言三冬暖,恶语酷暑寒。所谓好话坏话,是因人而异的。对于真朋友,无话也可温暖。对于一般人,好话坏话,都有可能成为他恨你的缘由。

“第九个好处是,能够增长谦卑、恭敬的心。因为不再发表意见了,人家也不会再问您这样那样的问题,贡高我慢、自认为是的烦恼习气慢慢就会淡了下来,人人都不再对你多加关怀,时光久了,就会觉得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谦卑、恭顺的心人不知鬼不觉也徐徐地增加起来了。不供给机遇让人与自己谈话,也减少了别人造业的机会,同时也能预防有人烦恼起现行而找借口来障碍自己的畸形修学。止语实在是在享清福。止语久了的人,会感到说话是很麻烦、很辛苦的事,请他说话他会感到很不乐意,也很不天然。”

将少说话当成一种习惯,就可以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心一世界,自己没干净,就不要丢垃圾了。

“我的话也有点多了,其实,年纪大了,说话费力气,也不太想多讲的。看到大家千里迢迢而来,不忍心大家像没头苍蝇乱撞。况且,法露师,见性师有嘱托,我也不敢轻慢,为了完成任务,多讲几句,大家不要怪我话多。前面我讲了第一条老规矩,是少说话。那第二条我们要守的规矩是什么呢?祖师大德讲修行方法,有些时候几个字就讲完了。今天讲一种,就三个字:莫妄想!”

这个规矩,大家都知道,但什么叫妄想,怎么做到不妄想,这就比较难了。

“你只要不打妄想,当下就成道了。打比方你有病的时候,你不要打妄想,心就像明镜一样地照着这个病。你知道这是因果,知道这是一种果报,你的心如如不动。这就是不妄想。不打妄想!没有什么好想的。这个病来了,还会去的。你不要去想会死还是不会死?会好还是不会好?是谁害得我生病的?这都是打妄想!这都不是修行。”

原来他所说的,是参禅中对待心境的态度,这不仅作为原则,而且作为戒律和最基本规矩,被他提出来,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修行就是你直下看去!你就看着这个病痛!你的心如如不动。一个妄想都不打,它痛它的,你打你的坐,你念你的咒,你的心还可以接着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死也好,不死也好,哪有什么死不死?这个身体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这个心识也是工具。身、心都是空的,身心都是一种起作用的东西,都是刹那生灭的东西,没有东西可得。你还打什么妄想?没有东西可想!”

妄想无自性,根本想不出明堂来。与其抱住这无用的、随时变化的东西,不如抛弃它。但我们做不到,我们整天都东想西想,就是晚上在茅篷打坐,思想也一刻都停不下来。

“深入进去你就知道了,修行只有三个字——莫妄想!每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利益众生就不贪不求、尽心尽力。该做什么做什么,这就是祖师讲的“平常心是道”。因为没有什么是非,没有什么人我,没有什么凡圣,也没有什么生死。一切对立的东西都是我们妄想出来的。你只要不打妄想,就是大圆镜智,就是大圆满。心就像虚空一样朗照十方,随缘起一切妙用。这个是佛菩萨的境界。”

这就说大了,不好掌握。完全没有妄想的真实境界,当然是圆满的境界,我们凡夫,怎么做得到呢?

“我们凡夫都是喜欢去打妄想,就是想当然、自以为是。肯定是错的!凡夫就是要分别取舍,他分别的同时,他就执著了。佛菩萨心如明镜,朗照乾坤。佛菩萨那种朗照不是分别。打比方照镜子一样,手放在镜子上,五个手指头都显现出来,他都知道,但是他不分别。他不会取舍,不会去执著的。我们凡夫就自以为是,在看到事物的同时,马上就会起所知障!分别了以后,习气马上跟上去,就要贪著、嗔恨,来取舍。”

取舍,是妄想的一种特征。我们总想抓住某个东西,其实什么也没抓住,最后两手一摊,四大分离。

“所知障是最难断的,比烦恼障还难断。所谓的所知障就是观念,自以为是的东西是最难破除的!看到一个东西,你就开始臆想——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如果你喜欢他,你就会把他往好处想;你要是不喜欢他,你就会把它往坏处想。”

这好像是在说我与万师兄。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老往我们的痛处说。

“以前讲过这么一件事:两个学生,一个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和一个最不喜欢的学生,都在上课打瞌睡。老师把那个不喜欢的学生叫起来,说:你看看,你拿着书就打瞌睡!你看看人家多用功,人家睡着了都还拿着书!同样一件事情,这就是打妄想。凡夫会去臆想,他认为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的,然后他就给它盖棺定论,自以为是。”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盗斧疑邻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态决定判断,感情代替理智,空想代替证据,最后,错到不知哪里去了。

“其实他不知道真相,因为他不知道众生在想什么。他就打妄想、揣测这个事情。疑心很重,就分别,分别完了就取舍——自己喜欢的就要,不喜欢的就排斥。修行其实很简单,你只要不打妄想,这个妄想就一层一层地脱,脱到最后什么都没了,就成功了。这个妄想就像脱皮一样的,一层一层脱掉,粗的妄想先脱掉,然后细的妄想、最微细的妄想。”

修行就是修心,摆脱妄想的影响,按这个说法,是贯穿了整个修行的全过程了。

“凡夫就是妄想我、你。我也是一种妄想,执著有我嘛!我在哪里?根本就不存在,你根本找不到!但是你就妄想有一个我!我是你自己妄想出来的,然后你又执著,然后有我所——这个房子是我的,这个家人是我的,其实都是打妄想,根本就不是你的!这是你的吗?这只不过是你情感上的一种执著妄想而已,怎么会是你的呢?”

这是破除我执的意思。想的主体没有了,想的客体,也就是妄想的内容,也就无法存在。哲学上讲得通,但实践起来,根本不好着手。

“你要是放下,法界都是你自己心变的。我都没有,还有我所吗?都是打妄想!疑心重的人,他有怀疑的妄想。他对某一件事情,看见了就想啊想啊,就像水泡一样,转出很多很多的妄想出来。你看见那个东西,马上就会起执著的,凡夫就是执著、执著,然后就无法解脱。修行没有什么难的,天天听课,熏陶,熏掉一点烦恼少一点烦恼,然后明白一些道理,多思考,多观察自己。”

听到这里,我才明白他最开始说的那一段话,说这两条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如果说真到了没有妄想的境界,你就不会轻易说话了,因为你所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