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情感之迷四(1 / 2)

“万老师,不对啊,你老讲情感话题,结果总是扯到艺术,不觉得有点偏题吗?”

“当然有点偏,我只讲自己稍微擅长的,在艺术常识方面,我与你们相比,略有比较优势,如果只讲情感的心理反应,那是小胡的专业。”

小胡虽然没说话,但我还是找出了另一个方面的特点。“万老师,还有个特点。你讲情感,不讲它对个人的具体影响,也不讲传导及表达机制,你好像偏重于讲它的社会属性,或者说社会功能。为什么呢?”

“哲学讲普遍性,而心理学讲特殊性,非我所长,请小胡主讲,不更好些?”

此时,小胡先是摇了摇头,然后不经意地摸了下耳朵。这个动手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在我们的注视下,他说到:“我是学心理的没错,但我自己有心理问题,万老师说了这么多,恐怕是旁敲侧击来开导我吗?”

万老师似笑非笑,我明白了。小胡说得对,早就猜出万老师的用意,而我反而把万老师的演讲,当成学术报告来对待了。

他主要讲功能,讲社会性。其实也暗含对小胡的劝导与疏解。他大谈需求理论,暗含着针对小胡的愿望。他大谈生活决定艺术形式,其实也暗示小胡,他的问题,不是他本身有什么毛病,只是他所经历的家庭及生活,给了他误导。

其实,对高手进行劝导,不能用针锋相对的方式,那会导致对方情绪的对立。试想,如果万老师一开始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小胡进行居高临下的指教,小胡这种不服输的聪明人,反驳起来,就不能聊了。

通过以分析学术话题的方式进行,可以有平等的心态,保持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很容易让别人接受。在谈话中寻找心理及情感的共同点,就可以取得共鸣了。

教育和说话的艺术,其最好的方式,是以效果而论的。所有效果好的方式,都是好的过程。比如胡屠夫,在治疗范进的疯病时,就采用了最有用的办法:一巴掌。结果,成功了。这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办法。

鬼谷子,这个人很神秘,是否存在都不确定。但好多人,自称是他徒弟。比如军事家孙膑与庞涓,还有纵横家苏秦与张仪。

他留下一本书,后人称之为《鬼谷子》,不知道是不是他本人写的,或者是后人伪托。反正,里面有一段说话的技巧。照我看来,他不仅是语言学家,更是心理学家。

他在摩意一章中,就说明如何揣摩别人的心意,投其所好,然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让别人暴露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呢?

他搞了几种话术。如对方廉洁,则说以刚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如对方贪婪,则说以财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语言试探,还与对方地位处境有关。他举例说明。与智者言,依博。也就是,跟聪明的人说话,你就尽量展示见闻的广博。为什么,如果你讲专业,话题太集中,对方是专家,你就露怯了。把话题范围搞大,对方总有知识盲点,他才因好奇而听你的说法。

万老师讲感情,与学心理学的聪明人小胡谈话。当然不能纠结到心理专业上去,于是,他杂交了许多哲学的社会的历史的中外的音乐的诗歌的,总之,显示出广博的状态,取得人家对话题的尊重。

与博者言,依辨。对于见闻广博的人,就要严谨的辩论限制话题的展开,话题一旦撒开,两个天马行空的人,有可能离题万里。万老师之所以与小胡比是广博的,只不过年纪大些,经验多些,见闻广些而已。在我面前,他的广博就不太占优势。

于是,他哲学上思辨与逻辑,就成了与我探讨的话题。他是一个很会在话题上保持主导能力的人。

同样,与辨者言,依要。就是说重点,不绕弯。与贵者言,依势,讲清楚大趋势,贵者是掌控引领趋势的权势之人,这正是他们关心的话题。与富者言,依高。富者物质追求不迫切,精神上追求高尚或者社会上追求等级上升,都是依高的说法。与贫者言,依利,结合着他最关心的利益而言,最打动他的心。与贱者言,依谦。一个日常被人看不起的人,你尊重他,你在他面前保持出谦卑的样子,这种难得的精神收获,他会言听计从的。

这所谓的话术,就是心理之术。发现别人的心理爱好,并投其所好,让人顺着你的思路思考,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苏秦张仪凭这功夫,进入了人生的巅峰。

每个人都有心理保护机制,小胡自己的事,如果他自己不主动说出来,旁人不能挑明它。这是尊重,也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安全距离。

不仅是心理上,也有身体上的安全距离。有人做过测试,结论是,正常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大约是半米左右。大概原因有几点。第一,这个距离上,你的声音与热量我都能够感受得到,你的情绪我也能觉察到变化,你就是想跑,我也能够第一反应时间里,拉住你的衣袖。也就是,作为交流的互动的双方,近得合理。

第二个原因,大概属于远得安全。要知道,这个距离,不会被对方下意识的挥手或者踢腿所伤。跟老婆睡过的人都明白,两人靠得太近,恶梦中的挥手动肘,会无意识地伤害到对方。

当然,理由估计不充分,也有点猜测性质。可能性是存在的,必然性,没有实锤。

“情感除了与需求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我问这个问题时,联想到了我的战友,王班长,这个人传授给我的人生经验,家庭匹配论,就是需求主导的情感婚姻类型。对于需求与供给,学经济学,也已经很熟悉了。

“与本能有关,我所说的本能,是综合性的。生理进化与心理事件,综合起来,给你影响最大的

事件,积淀为你的本能,这种本能产生直观的情绪反应,就决定你的情感类型与强烈程度了。”

万老师这段话有点像心理学了,我把目光转向了小胡。他解释到:“万老师所说,在心理学上也是承认的。生理本能这种事,进化留给我们的,是基础的情感底色。比如恐惧,是规避危险的情感反应,刺激我们的肾上腺素,提高血清浓度,让我们在紧张的状态下,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和速度,紧张感、压迫感、逃避感、厌恶感,都与恐惧有关。”

小胡已经说得有点专业了。我问到:“不是还有社会因素吗?”

万老师接过话来:“比如你相当讨厌一个人,尽管这个人是第一次接触,没有恶意的举动,你仅凭第一印象,就讨厌他,为什么?”

这种情况,倒是经常发生。有一种人,哪怕根本没接触过,只要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不舒服。

“那是因为曾经有一个特点,与当年曾经带给你此类情感的人,相似。比如,你小时候最讨厌的人最害怕的人,他的长相或者体味或者表情,某一方面特别相似。这个人到来,勾起了你这种不愉快的回忆,你本能地排斥。与之相似,有的人面对场景,也有此类的负面情感发生。比如幽居恐惧症,密集恐惧症,恐高症等,也许与过去的害怕的经历有关,相似性提醒你,要及时避开,不然,有危险。”

所以,我们的情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因为长期的生理与心理积累而来。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那一见钟情,也是类似的反应了?”我问这话时,用余光瞄了小胡一眼,他倒没什么明显的反应。

“当然,对方勾起了你多年沉在心底最美好的想象。这一点,小胡估计更熟悉。”这事不能细讲,小胡并没有接他的话茬。

比如有恋母情绪的男生,母亲的某个特点曾经让他依恋。他会把自己的爱好,不自觉地投射到遇到的女生。或者长相或者体味或者笑容或者声音,当这种事发生了,钟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盗得你情感的铃声。

情绪反应的速度之快,连你自己都无法觉察。这是直觉的特征,更能够主宰你的行为与判断。有一个心理学规律,当一堆男女在一起活动,大家都因为某事开心大笑时,你会在第一时间,不自觉地首先去看,你最喜欢的那个人。

你最放松和兴奋之时,你想看到对方最美的一面。

因为爱情这种感情,有直觉的特点,直接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冲动,精神身体双丰收,所以力量最为猛烈。六世达赖,作为圣者与高僧,也抵挡不住。“世间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年轻人的信仰,最主要的,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