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以利驱驰最终也就因利崩塌。
秦朝二十级军功制度使得秦军兵威大振,甚至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但是不说到了秦代统一天下之后,以军功选拔官员的方法,其积极意义已远不如统一前了。强化武夫当政的制度,对于要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在统一之后,社会基本安定,就需要有善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人才了。这时还是照过去的办法,只重视武力,从军人中选官,按军功定级,使大量能怔惯战的军人担任各级官吏,只会激化社会矛盾。
不说到了天下一统的时候,在平灭六国期间,按照制度执行,说白了就是有战争红利下来,大家自然积极配合。
但是到了平定六国的后期,始皇帝也知道不能一味的掠夺破坏,毕竟他需要的是整个天下而不是除了秦国之外都是焦土。
如此一来,政策方面就有所收敛,相对应的战争红利也就削弱了,这么一来,分红自然就减少了,甚至更有甚者,不仅仅是不进行掠夺,反而要提供资金给他们发展,这样一来,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很多研究秦国灭亡的轨迹的人经常提出所谓秦国百万大军上哪去了,怎么需要章邯拉着囚徒出来征战的问题,事实上来说,人家关中老人已经好多年没分到战争红利了,就像是米国的军功资本家都开始反对你总统发动战争了。他们也是一样的道理,之所以支持总统去战争,归根到底就是要把他们制造下来的二手武器,淘汰装备之类的卖给战争地区发财,所以才会支持你去开战,说白了一样是战争红利,所以现在你呀的不能给我们带来红利了,那拜拜喽,我们也不和你玩了。
虽然说关中父老没有这么决绝,但是要说还想从他们那里抽调个几十万大军,那也就是妄想了。
所以说,后来这个事情就是要打感情牌、精神信仰牌。
讲道理,以利合比较适合的就是物质条件比较适中的时候,条件艰苦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精神追求,当然,你要说画饼望梅止渴也不是不行,但是望梅止渴终究还是需要有精神信仰垫底才靠得住的,不然前期都撑不过去。
而到了后期,开始阔绰了,同样也需要上大义,什么世家、豪强之类的为啥会成为帝国发展的桎梏?归根究底就是因为人家自己也发展起来了,说好以利合,人家和国家之间的利益都冲突了,还怎么以利合?这个时候要么开撕,要么大家有共同的信念,一起来做大做强。
本质上就和所谓的共产按需分配一样,为啥会说王莽是穿越党,因为人家用了共产那一套?事实上在物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原始社会),你不搞共产,还在折腾私产的话,那就是大家都饿死。至于传说中的高级阶段,要么就是啥都不缺,要么就是孔子口中的大家都是道德圣人,才有那种情况出现。
然而问题是,正好在春秋战国那个阶段,正好是当时半奴隶制向着封建制度转化的阶段,精神上面还是有很大的支持的,毕竟二十级军功也是爵位的体现,相对来说就是又有你说的爵位,顺带还有利益,何乐而不为。
这么一来,比起你单纯靠义气,勇爵名誉之类的就要靠谱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