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常风,连升三级(五千字章)(2 / 2)

皇帝都发话了,刘瑾只得叩首:“老奴遵旨。”

一众文官仿佛得胜的公鸡一般,洋洋自得。

刘健心想:皇上还是听话的,从善如流!李东阳还担心宦官会对我们构成威胁。现在看,宦官不过是我们的砧板鱼肉。

他太乐观了。

正德帝根本没想裁撤内宦!定在半年后执行裁撤,这是正德帝的缓兵之计!

在正德帝的计划中,他半年后的确要让一批人滚蛋。只不过滚蛋的不是宦官,而是刘、李、谢和他们的党羽。

当初弘治帝即位,也是等登基数月后朝廷稳定,才开始打击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常风突然出班:“禀皇上,内宦自小进宫,除了伺候皇族,没有任何谋生的手段。一下子裁去八万人,他们出了宫,没了禄米,恐怕是要饿死的。”

“朝廷总要给他们找一条生路。让他们维持生计。”

常风说这一席话,没有任何政治意图,纯粹是良心使然。

内宦都是苦命人。除了四司八局十二监的头头脑脑。绝大部分底层内宦根本攒不下足够吃一辈子的余财。

人家十来岁就被切了东西,进了宫。成了男不男,女不女的中人。没有钱,回了老家人厌狗嫌。

他们自小只学怎么伺候人,没有旁的谋生手段。

可是,哪个官员、富户敢雇佣阉人为仆?那不是大逆不道想当皇帝嘛?

耕种谋生,阉人既没有田土,也没有那个气力。

把这八万人裁了,等于让他们走投无路!

此刻连刘瑾、张永、谷大用等巨宦都不敢为徒子徒孙们说话。

奉天门前广庭中敢为内宦说话的,也只有常风一人。

在场的所有大小宦官心中都生出一个相同的念头:常爷是个厚道人啊!

刘健反驳:“什么生路不生路的。难道出了宫他们就活不了?百姓怎么过活,他们怎么过活就是!他们可以当佃农嘛!”

常风竟当着文武百官,跟刘健唱起了反调:“首辅说的轻松。何不食肉糜?如果让天下的读书人都去当佃农,读书人活得下去嘛?”

这话很重,几乎戳向了文官的肺管子。

刘健语塞:“这,这常风,你不要胡搅蛮缠!”

就在此时,谢迁站了出来:“禀皇上,朝廷以儒家的仁爱治民。内宦出了宫便是民。常同知说的对,得给被裁撤的内宦一条活路。”

“自先皇起,明军就在九边大规模屯垦,以资军粮。九边开垦出了百万亩军田。”

“不如让被裁撤的八万宦官到九边军田去,充当屯民。一方面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一方面让他们继续为朝廷出力,也不枉朝廷养了他们这么多年。”

常风心中暗骂:谢迁,你好歹毒啊!让手无缚鸡之力的内宦到九边苦寒风沙之地当屯民?你还不如直接让他们死!

常风正要反驳,却被正德帝打断:“常风,你不要再说了!谢先生的建议实在是妙策啊!谢先生不愧是朕的老师!才智过人!”

“就依谢先生所言。半年后裁撤八万宦官,全部发往九边当囤民、耕军田!”

谢迁得意洋洋的瞥了常风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就凭你一个家奴,也敢跟帝师斗?斗得过嘛?自古师徒如父子,皇上似我亲儿子!

文官们纷纷蹦来出来,大拍正德帝马屁。说他是英明之君,圣明不输太祖、太宗。

刘瑾、张永等人气得后槽牙都快咬碎了。

正德帝笑道:“哦,对了。朕打算让刘瑾入司礼监担任秉笔。”

司礼监秉笔的任命,一向是皇帝家事,外臣无权指手画脚。

正德帝在早朝时说这事儿,算是给外臣们点面子,打声招呼。

刘健竟道:“刘公公是东宫旧宦。新皇登基,他入司礼监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臣以为司礼监掌印萧敬、秉笔钱能年老,精力不济。监事全靠张永、刘瑾管不过来。”

“臣举荐一名贤宦,与刘瑾一同入监担任秉笔。”

“直殿监掌印王岳能力超群,为人朴实。应补入司礼监。”

夭寿了!内阁首辅竟然插手起司礼监的人选!这是大明开国以来头一遭。

这些年,八虎一直在文官中秘密发展党羽。譬如吏部的焦芳、张彩就是刘瑾的隐秘死党。

文官也没闲着。在内宦中寻找着合适的代理人。直殿监掌印王岳在弘治十五年就秘密投靠了他们。

如今小皇帝即位,辅臣权倾朝野,文官天下无敌。他们无需再隐藏跟王岳的关系。

正德帝心中暗骂:欺天啦!这三个老东西竟把手伸到了宫中。拉拢朕的家奴当他们的狗腿子!

心里虽骂,正德帝表面却还是一脸人畜无害的笑容:“啊呀!首辅真是荐人得当!朕早就看王岳是个有能力的人。准奏!刘瑾、王岳同入司礼监担任秉笔!”

“另外,钱能卸任东厂督公,谷大用接任。牟斌卸任锦衣卫指挥使,钱宁接任。”

这一次,文官们没有反对。

正德帝给足了他们面子,他们也得给小皇帝留点面子。

后人常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再直白点讲,政治就是相互给面子的艺术。

钱宁成为锦衣卫指挥使,大大出乎文官们的意料。在文官们看来,只要不是常风接任指挥使便可。他们没什么好反对的。

正德帝再道:“常风自成化末年便是从龙之臣。本朝亦是从龙之臣。在锦衣卫效力二十多年,功勋卓著。”

“朕打算加封他右都督职衔,命他以右都督之身专管北镇抚司事务。”

刘健脱口而出:“万万不可!都督衔乃是朝廷授予武官的至高名器。非功勋卓著的老将不能受赐。”

“常风没有军功。即便是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不可赐予!”

“皇上说他功勋卓著。他的那些所谓‘功勋’,有几样是见得了光、能拿到台面上说的?”

常风心中暗骂:我就知道没那么容易拿到都督衔!

不过常风倒是很坦然。不得不承认,刘健说的有几分道理。都督衔不是随便就能赐的。至少也得有王越直捣贺兰山那种级别的战功。

眼见到手的都督衔打了水漂,老家伙马文升出班,替常风说话。

马文升连珠炮似的滔滔不绝:“首辅此言差矣。说常风没有战功?弘治元年,他代天南下祭妈祖。途遇倭寇,在永宁卫与倭寇血战,大获全胜。这是不是战功?”

“弘治十一年,他随襄敏公王越直捣贺兰山大获全胜。王越在病故前给朝廷的有功将领名单里,常风位列第四,注明大功有二,督粮、军情事。这是不是战功?”

“说常风没有拿得上台面的功勋更是无稽之谈!弘治六年,常风作为钦差副使,与刘大夏前往山东治河,功绩斐然。这拿不拿得上台面?”

“弘治七年,他前往贵州,推行改土归流。贵州境内土官肃然。这拿不拿得上台面?”

马文升是朝廷里的老资格。人家老马总制西北军务的时候,刘健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翰林官儿呢。李东阳、谢迁还在苦巴巴的读书备考。

刘、李、谢号称“弘治后三君子”。马文升是“弘治前三君子”。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马文升的资历。

一句话,老马在朝堂上说话,好使!

兵部尚书刘大夏附和:“马老部堂所言极是!不能说常风无功。”

马文升不但会打仗,会理政,也会做人。他知道,得给内阁首辅一个台阶下。

马文升话锋一转:“不过刚才首辅有句话说的很对。都督衔乃是朝廷授予武官的至高名器。常风虽有功,但受赐右都督有些勉为其难。”

“臣建议,改赐常风都督佥事衔。”

洪武十三年,太祖定五军都督制。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常风本来是从三品指挥同知,受赐正二品都督佥事,等于连升三级。

老资格马文升已经给了刘健台阶下,刘健不能给脸不要脸。

于是刘健道:“禀皇上,马老部堂所言极是。”

正德帝笑道:“好,那就赐常风都督佥事衔。”

都督佥事也是可以被别人尊称为“某帅”的。

自今日起,锦衣卫袍泽不再称常风“常爷”,而称“常帅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