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金忠出匣,分大族,析其产,逼缴认罪银,士族闻风丧胆!(1 / 2)

(),

“罢了,都是苦命人,何必互相难为,彼此算计呢!”

含山公主卖徐承宗一个面子:“王阁老,是否愿意和本宫开诚布公谈一谈?”

这场斗争,王竑完败。

王竑这个时候,就该告辞。

别看他是阁老,又是朝中老臣,这些在含山公主眼里,都不管用。

哪怕皇帝来了,人家跟你说你爷爷小时候的故事,皇帝又能如何?

除非皇帝耍浑不吝,把她杀掉。

“王阁老,殿下并无恶意。”

“只是尹府阖家遭难,对殿下打击太大了。”

“还请恕罪。”

徐承宗开始和稀泥。

王竑不言不语,心里盘算着。

徐承宗继续道:“长公主殿下大寿,陛下也献上贺礼,足见陛下眷恋亲情。”

王竑继续装傻。

徐承宗在帮尹玉、尹辉叔侄开脱。

皇帝远在北直隶,具体调查案件的是钦差大臣,只要王竑稍微抬抬手,大案就能变成小案子。

可他低估了皇帝的决心,也高估了王竑的胆量。

王竑来南直隶,是纳投名状来了。

纳得不好。

他就得从阁老的位置上滚下去。

王竑还是不肯说话。

徐承宗笑容不减:“王阁老,大家都是为朝堂效力的,说直白一点,陛下震怒,无非是尹家奢侈无度,尹玉、尹辉终究是小节。”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哪个勋贵家没有两个纨绔子弟?哪个纨绔子弟手上没几条性命啊?

皇帝管过吗?

偏偏尹家,被皇帝特殊照顾。

不就是看上了尹家的钱,以及尹家和宣宗皇帝暗探的关系嘛。

含山公主拿出一封信:“这是本宫写给陛下的亲笔信,额外奉给中枢五十万两银子!”

“本宫散尽家财,也要给这不孝儿孙赎罪!”

“不求王阁老高抬贵手,只求王阁老给尹家宽限几天时间,等陛下亲笔批复到来,再行处置。”

“可以吗?”

含山公主前倨后恭。

王竑觉得含山公主很是脱节啊。

刚进这内堂时,尹家看似恭敬,实则处处是机锋,含山公主绵里藏针,笑里藏刀,说得他王竑哑口无言。

忽然就服软了。

真为了尹玉和尹辉?

不太像。

这里面有鬼。

含山公主亲笔信,估计就是交代先帝暗探的事情。

又愿意贿赂皇帝五十万两银子,说明尹家不差钱,也不怕露富,哪怕皇帝勒索更多,也愿意息事宁人。

这说明什么?隐藏着大事啊。

王竑忽然想到了画里的海船!

宣德九年,王景弘带领船队,最后一次航行,于正统元年回来。

从那之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再也没有出海过。

但是!

关于宝船的记载,却也消失了!

景泰八年,皇帝旧事重提,翻遍了宫中所有归档,都没有说明宝船的最终归属。

从永乐三年开始,到正统元年,整整三十多年的持续出海。

规模一年比一年大,需要海量的海船。

每一艘船都记录在案的。

然而这些记录,竟然在正统朝,离奇的消失了。

准确地讲,是在正统八年以前,就消失了。

因为正统八年,朱祁镇曾下诏重新督建海船,再下西洋。

至于之前的船支,绝口不提。

说明,这些船支在朱祁镇亲政之前,就消失了。

时间点在正统元年到正统七年。

朱祁镇应该也找过这些船支,但最终查无可查。

想来应该找到了答案,因为正统八年之后,就无疾而终了,再也没找过这些东西。

杨璇用四幅画隐藏的秘密。

就是海船!

难道说,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船支,是被尹家瓜分了?

所以含山公主藏藏掖掖。

就怕皇帝得知宝船的真相?

“若王阁老不同意就算了。”

徐承宗充当中间人,笑着说:“在偏厅准备了歌舞,请王阁老去欣赏吧。”

王竑倏地笑了:“魏国公何必如此着急呢?”

“本阁这钦差大臣,乃是陛下钦命。”

“既然长公主殿下有私密话和陛下说,本阁亦是为人臣者,自然是等得的。”

“只是有一点,贵府两位可不能擅自离开南京城。”

“万一出了错漏,陛下追责下来,本阁和您可都担待不起的。”

徐承宗笑容灿烂:“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含山公主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让尹玉和尹辉给王竑磕头感谢。

王竑坦然受之。

回程的时候,尹家送来一个卷轴,卷轴是用玉镶的,打开一看是阎立本的画。

王竑都吓到了,尹家出手实在惊人。

这幅画不在于多少钱,而是价值连城。

范青也得了一份,是一把镶金的金刀,看着有些破旧,但这是蒙古大汗蒙哥曾经用过的佩刀。

回到下榻之地,两个人瞠目咋舌。

尹家出手太阔绰了,还知道投其所好。

送文臣画,送武将刀。

“尹家藏着大秘密。”范青道。

王竑指了指那张卷轴:“和那里面的图有关系。”

范青却想不通海船昭示着什么。

“王阁老,李副守备趁无人时,将这东西塞到卑职手里。”范青拿出一颗珠子。

王竑顿时头大:“怎么是猜哑谜的事呀?”

他接过来,仔细端详:“这颗东珠,应该是本地养蚌人手中的,李震把这东西给你,昭示着什么?”

“蚌?本地蚌?”

王竑猜不出来。

接下来几天,南直隶进入静默期。

而江西的金忠,离开了鄱阳城。

乘船来到广信府。

三月的江西,天气已经温暖了,春耕也已经开始了。

江西封闭,春耕却耽搁不得。

江西督抚马瑾正在主持春耕。

而金忠第一站,就是上饶。

上饶虽然是广信府的治所,但广信府最富的地方,却是铅山。

铅山的纸,天下闻名。

金忠先拜访上饶陈氏。

这个陈氏,祖上十分显赫,近代于洪武年间,出过一个吏部尚书,陈修。

但陈修在洪武四年卒于任上,后代也没有朝中能臣诞生。

不过,他家女儿长得漂亮,教养得极好,远近闻名。

便以女儿联姻,靠着姻亲关系,其家成为当地显赫望族。

最有名的,就是铅山费氏结亲。

铅山费氏和上饶陈氏,世代有人结亲,至今已有六代了,彼此亲如一家。

而费氏又和余氏世代结亲。

这铅山费氏,乃是三国名相费祎的后人。

上饶余氏乃是宋朝宰相余尧弼之后。

三家又和弋阳杨氏多有姻亲,这弋阳杨氏,据说是杨士奇后人中的一支,也有说是硬攀亲的,和杨士奇无甚关系。

总之,这上饶陈氏、铅山费氏、上饶余氏、弋阳杨氏,形成四大家族,把控着铅山纸业。

金忠拜访的陈氏,当家做主的叫陈应。

是陈修的六世孙。

金忠在江西已经打出名头来,抄出那么多银子,江西没有哪个家族是不怕的。

“陈先生,有礼了。”金忠进入陈家。

陈家住的阔气,宅子没法用几进来形容,只能用占地多少亩来形容。

反正金忠一眼望不到头。

“祖上积攒下来的家资,到了晚辈手里,家世已经开始败落了。”

陈应说得谦虚。

但是,在饶州府抓到的人,有人指认,陈家每年有上百万两银子进账。

四大家族把持着铅山的纸啊。

铅山的纸,天下闻名。

连宫中,都在用铅山的纸。

达官显贵人家,都用铅山纸。

这样上好的纸,卖出去更是赚海量的银子。

“陈先生客气了,宫中都没伱府中气派。”

金忠笑着进了正堂。

陈应脸色一变,金忠这是点他呢。

问题是,他不敢送礼啊,送礼的下场,比不送礼还惨。

锦衣卫就是扒皮来了。

你送礼,等于将把柄送到他的手上。

陈应派人看茶。

金忠苦笑道:“大明处处在打仗,陛下尚在节衣缩食,这茶呀,本督是喝不下去啊。”

拉倒吧您嘞。

据说您在鄱阳城,花钱如流水,还喝不进去茶叶?

江西上好的茶叶、酒,好东西都是你先享用!

那时候你怎么没想想,皇帝在京师节衣缩食呢?

你可真好意思!

“大人忧国忧民,晚辈赞叹。”

陈应让人拿出五两银子来:“大人,今天这茶陈家就不供应了,献上些银钱,请兄弟们出去喝茶。”

茶叶折现。

金忠似笑非笑,这个陈应有意思。

“收下吧。”金忠给闫方使个眼色。

闫方收下银子。

蚊子腿也是肉。

陈应做事滴水不漏,让人泡了普通茶叶,给外面站岗的番子奉上茶汤。

“本督也不跟你兜圈子了。”

金忠脸色肃然:“本督在海船上,发现了铅山的纸,你给本督一个交代吧。”

陈应脸色发苦,这就是明抢啊!

原因都不问了,莫须有,就抢。

“大人,这铅山的纸,不是我一家说了算的。”陈应不敢不承认。

贼不走空,锦衣卫既然来了,就得破财免灾。

“你们四家,一家摊二百万两银子,凑一千万两,本督就到此为止,如何?”

什么?

陈应瞪圆了眼睛,一家凑二百万两?

我家哪来这么多钱啊!

这是纸,不是瓷器!

瓷器一件就那么值钱!

纸,几百张能卖上一件瓷器的价格啊?

再说了,你会不会算数啊,一共四家,一家二百万两,一共八百万两,剩下的二百万两谁出呢?

“嫌少?”

金忠撇嘴而笑:“一家三百万两!”

陈应赶紧摇头:“提督大人,陈家就算砸锅卖铁,也给陛下凑足二百万两银子!”

“给谁凑的?”

金忠脸色耷拉下来:“四家,一共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少一两,本督就杀你家一个人!”

怎么又涨了?

陈应却使劲扇自己一个耳光:“小人说错了,是小人犯了罪,请锦衣卫大人收没家产的!”

“这叫认罪银!你家做了什么事,自己没点数吗?”

金忠厉喝。

陈应反手又一个耳光:“陈家愿意认罚,缴这认罪银!”

算你聪明!

金忠知道,一千五百万两,说着数额挺大,但对陈费余杨四大家族来说,只是毛毛雨。

他家做了几十年的走私生意,又垄断了铅山的纸。

家里少说有上千万两。

“谢大人高抬贵手。”

陈应抹了把冷汗,直接吐出去四百万两银子,陈家再厉害,也伤筋动骨。

问题是金忠不走啊。

难道还要?

陈应眸中闪过一抹厉光,陈家给这些,已经是到顶了,再给的话,就是官逼民反了。

“你陈家多少人口呀,住这么大的宅子?”金忠幽幽开口。

“大人,为了凑银子,这宅子肯定得卖掉了!”陈应以为金忠看上大宅子了呢。

金忠眸光寒幽幽扫了他一眼:“本督问你家有多少人口?”

“家中世代在此开枝散叶,人丁算是多的,但本宗只有137口。”

陈应说的是住在一起的,那都是近亲中的近亲。

“总人口呢?”

“大人,这个没有统计过,想来有个上千人吧。”陈应不明白,金忠为何问这事。

金忠倏地笑了:“看你陈家如此乖巧懂事,本督就卖你们个好。”

“广西缺人,你陈家移一半人过去。”

“家产分成两半,谁也不许多占。”

陈应却急了:“大人,钱财我们陈家已经交了,为何还要强制移民啊?这是哪来的律令啊?”

铿锵!

闫方抽出腰刀,架在陈应的脖子上:“朝堂的律令,皇爷的律令,你有意见吗?”

陈应就知道,金忠不会轻易放过江西的。

陈家之所以不在乎四百来万两银子的罚款,在于垄断铅山的纸。

可按照金忠说的,移陈家一半人去广西,移走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分家产!

家产分了,是不是造纸的设备也得分走?

造纸的配方是不是也得分?

问题是江西空出来的地方,会不会填充进入广西人?或者贵州人?

那么陈家如何继续垄断铅山纸?

等于说,原来是四家垄断,未来变成十几家进来,那还垄断得了吗?

“大、大人……”

陈应小声道:“能不能商量商量,移民之事陈家支持中枢决定,但财产能不能不分?”

“陈应,要不你去广西啊!”金忠笑容灿烂。

陈应神色僵硬。

那我家为什么还要送给中枢四百万两银子?

难道花了钱,还不能换来陛下的法外开恩吗?

“大、大人,若我家不拿出银钱的话……”

“满门抄斩!”

金忠站起来,撩起长袍:“本督还要告诉你,就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

“把钱准备好了,自己送去鄱阳城!”

“移民的人,自己挑好了。”

“家产,本督会派人亲自析产,然后公平分配。”

“放心,锦衣卫一个铜板都不会沾手的!”

金忠直接往门口走,停下脚步:“记住,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别逼本督调兵来!”

陈应阮倒在椅子上,号啕痛哭。

别以为天高皇帝远。

只要皇帝的圣旨来了,哪怕你躲在天涯海角,也得乖乖听旨。

出了陈家。

闫方小心问:“提督,陈家会不会耍花样?”

“耍呀!”

“让他耍!”

“本督巴不得杀几个人,祭祭旗呢!”

金忠冷笑:“这不杀人,本督心里难受着呢。”

“哼,就怕他们不敢。”

“提督,是否需要调兵来?”闫方汲取上次的教训。

金忠轻轻点头:“请杨信亲自率兵来。”

下一家,就是上饶余氏。

上饶余氏,已经分成两宗。

一宗因为避难,去了铅山,变成了铅山余氏,之所以避难,是余氏自余尧弼之后,便不再入中枢为官。

余家秉承家训,只读书不为官。

但又屡次被朝堂征辟,所以余氏分成两宗,一宗留在上饶,一宗去铅山教书立说。

当代家主是余允徕和余允徽。

余允徽是隐士,年少扬名,却不参加科举,被江西布政司征召过,他不敢违背祖训,便以此为借口拒绝。

但又担心给家里招来祸患。

干脆分成两宗,余允徽自立一门,搬去了铅山。

这就是铅山余氏的由来。

而主宗的上饶余氏,乃是余允徽的亲哥哥,余允徕。

“久仰金提督大名,有失远迎。”余允徕正在招待金忠。

他已经收到消息,金忠刚从陈家出来。

就知道,下一个就是余家。

好在陈家没见血,说明陈应满足了金忠的胃口。

“陈家主认罪态度很好,承诺向中枢缴纳认罪银。”

“你们四家合计一千五百万两,一家出四百万两。”

金忠也不说缘由,开门见山:“余家主,意下如何啊?”

余允徕差点没晕厥过去。

锦衣卫狮子大开口啊,张嘴就是四百万两?

陈应也彪啊!

你就答应了?

再说了,你陈家有钱,你们自己出,带上我余家干什么啊?

我们余家没这么多钱啊!

“大人,能否问一问什么是认罪银啊?”余允徕想搞清楚。

金忠眼神一眯:“你们自己干了什么,心里没点数吗?嗯?”

“这……”余允徕自然理亏了。

他家万贯家资,是怎么赚来的?没点数吗?

“自己说,你家干了什么?”

余允徕下意识说:“我家本本分分的读书,不做伤天害理的事……”

嘭!

闫方一脚踹在余允徕的椅背上,余允徕被震得摔在了地上。

但余家家丁可不敢进来和锦衣卫顶牛。

上一个顶牛的,家都死绝了。

余允徕跪在地上,哭泣道:“求大人开恩,余家愿意拿出四百万两银子给中枢!”

“你家不是本本分分读书的吗?怎么要缴纳认罪银了呢?”

金忠冷笑。

你余家要是屁股底下干净,锦衣卫能上门?

真当本督闲着蛋疼吗?

“小人知错了!”余允徕吓坏了,知道自己说错话了。

当时就该装傻充愣。

“什么知错不知错的?”

“本督问你呢?自己犯了什么罪!”

“照直说!说实话!”

“省着史书上大笔一挥,说陛下昏庸无道,索取民间民脂民膏!”

“你自己说明白,你家犯了什么罪啊?”

“才被陛下惩罚的?别让陛下给你背黑锅!”

“敢让陛下背黑锅,得问问本督手里的刀,同不同意!”

金忠暴怒。

索取民脂民膏?

天子不与民争利!

不就是动了士绅的蛋糕吗?

小词儿整的挺硬,后人一看,就骂皇帝是昏君,他们也不动动脑子,老百姓肚子都吃不饱,哪来的民脂民膏?

再说了,皇权不下乡!

民脂民膏是谁搜刮的?

余允徕浑身一抖,只要这么一承认,余家的口碑彻底崩塌了。

“说呀,余家主,千万不要避重就轻,照实说,本督想听实话。”

金忠端起茶杯,轻啜一口。

忽然!

他把茶杯狠狠砸在余允徕的脑袋上。

啪嚓一声,鲜血迸溅。

余允徕连叫都不敢叫,只能忍着剧痛,咬着牙:“余家犯了律法,做了海上的生意!”

“做了多少年?获利多少,都一五一十的说出来!”

关键还有人在记。

余家的口碑彻底崩了。

余允徕看着稳坐钓鱼台的金忠,忽然明白了,真假银案,就是金忠炮制出来的。

目的是迷惑江西本地士绅。

让士绅们以为,金忠还被困在鄱阳城,在破案之前,是无法离开鄱阳城的。

谁能想到,金忠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鄱阳城,来到上饶。

拿铅山纸开刀!

江西最富裕的几个地方,景德镇,铅山纸。

先抄了景德镇,下一步就是铅山纸。

可想明白的余允徕,也知道晚了。

金忠的屠刀,随时都能落下。

江西会有人造反吗?

不会的,因为没有准备。

而且杨信不停在剿匪,过年都没有停止,江西匪患再多,也架不住这么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