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尘埃落定(2)(1 / 2)

崇祯14年4月上旬末

崇祯问道:“周爱卿,你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只出兵4到5万主力?”

周铉回答原因有四点:

其一、5万左右的军力大约是2到3个总兵的兵力,灵活机动,责任容易落实到位、容易指挥,不会出现一遇到硬仗,因为“责不罚众而溃逃现象”;

其二、5万左右兵力,不需要过多粮饷装备,朝廷负担轻,能够长期持久与建虏打;

其三、大明人多地广,经得起小的失败和不断的消耗;而建虏只是弹丸之地,人口只有几十万;

长期用5万精兵与对方消耗,最终他们会消耗不起。

如果长此以往,大明不断增加类似几个5万精兵,联合作战,则肯定能够横扫建虏。

其四、只使用5万兵力,则有更多兵力防守蓟辽防线,从山海关到太原镇的长城防线。

这样皇上和京城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崇祯突然问道:“周爱卿,什么叫‘责不罚众而溃逃现象’?”

这些东西突破了崇祯的常识,在他看来,逃跑肯定是要杀人的,都杀人了你怎么还敢跑;

但是在中国整个历史中,一直存在着,只是没有人点醒崇祯皇帝,更不知道战场上“责不罚众”的后果。

实质上,当危险来临时,那些勇气和胆量不够的人这时候不会考虑后面的砍头,而是内心更担心眼前的危险,甚至有侥幸的想法;

大家都逃跑了,皇上不可能只砍自己的头,砍所有人的头则更不可能。

周铉只好答道:“回皇上,当大规模作战,兵力10万以上时,肯定总兵有5个及以上;

而每个总兵的战斗力不一样,经验、勇武和胆量也不一样;

当如果有一个总兵害怕或顶不住,他就会带着自己的兵想逃跑,那么其他总兵都可能跟着逃跑;

这样的话,原本可能与建虏打一个旗鼓相当,但是因为一个总兵逃跑,导致最后所有的总兵逃跑,就会出现战败;

但因为总兵多,逃跑以后,集体受到大的责罚可能性小;

第一个总兵可能挨罚,甚至砍头,但是其他总兵肯定不会受到严厉的责罚;

但即使如此,责罚也没有用,因为已经战败了,甚至主将被俘虏都有可能。”

周铉说的这一切其实就是历史上的“松锦之战”的经过与结果。

崇祯原本想反驳一下,后来想一想,也对;

不可能把所有逃跑的总兵都杀掉,没有人会这么干!

这时候,为了证明自己所说是正确的,周铉转向陈新甲和洪承畴,说道:“两位大人,在下的说法是否有偏颇的地方,请指教!”

陈新甲没有直接回答,只是饶有兴趣地问道:“周国舅,既然10万及以上兵力可能有溃逃现象,为什么5万兵力没有呢?”

周铉回答道:“臣大人,5万兵力只有2到3位总兵,副将、偏将较少,任务明确,又是从多个总兵中优先挑选出来的。

如果逃跑或溃败,就面临着总兵、副将、偏将等都要受罚,甚至被砍头的重罚;

这时候,谁都掩饰不了他们的过错,故轻易情况下,他们不敢逃跑;”

洪承畴也问道:“周国舅,如果让你带领5万兵力去面对建虏,你该如何选人和迎战呢?”

崇祯皇帝、陈新甲都看着周铉;

周铉很得意地说道:“洪大人,如果在下去打建虏,最好2个总兵;一个总兵能够守,一个总兵能够攻;

要精心挑选1万以上骑兵作为进攻力量;

守护的总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受得了伤亡和牺牲;

进攻的总兵要胆量大、勇武;

另外,要有大量的夜不收,在150里范围内侦察;”

洪承畴点了点头,然后面向皇上,拱手道:“启奏皇上,臣推荐周国舅前往锦州前线,驰援祖大寿总兵。”

陈新甲道:“臣附议”。

崇祯听完两个人的举荐后,问道:“周爱卿,如果派你用5万兵力去打,你能够打赢吗?”

周铉一听,知道中计了,洪承畴将烫手山芋甩到自己头上了;

拒绝显得自己纸上谈兵,不忠君报国,以后崇祯那边信任会下滑;

不拒绝则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