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部长说道:“正是这个理。如皋那边,冒氏后人曾来过上海,控诉《小宛传奇》损害先人荣誉。作者并不相让,市民亦跟着起哄,指责冒氏违背政府文艺政策,干涉民间娱乐,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杨烜敏感地意识到,这起事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甚至于,可以给宣传部门戴顶大帽子,宣传部门置身事外,有懒政怠政之嫌。
他说:“董小宛虽是名妓出身,却很有才学,世人誉之为‘针神曲圣’。此外,她还很有气节,嫁给冒辟疆后,就算家道中落、衣食无着,亦绝不仕清。
“冒辟疆为明未复社四公子之一,才学人品俱优,比龚鼎孳、钱谦益、洪承畴这类贰臣不知要好多少倍。《小宛传奇》做此编排,确实吊足了市井民众的胃口。
“但它歪曲历史,污蔑冒氏夫妻,岂不让冒氏后人寒心?况且,冒氏出身于蒙古黄金家族,倾心学习汉文,汉化为如皋的世家望族,犹如汉族书香之家。
“我们的文艺政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也不是放任自流。宣传部门应当守住我们的舆论阵地,大力鼓励宏扬主旋律作品,像《小宛传奇》这种剧目,不值得提倡,不应该演出。”
这话说得已经很重了。王部长连忙说道:“我们会尽快反思,纠正偏差。”
杨烜看着剧目单,看到一部剧排座率很高。问道:“这个《戏说乾隆》,又是怎么回事?”
王部长吃了教训,谨慎了不少,说道:“与《小宛传奇》一样,都是作者牵强附会,编排了许多乾隆帝的逸事,大多是无稽之谈。
“这部剧同样很火,很受民众欢迎。但反对声音更大,很多满清遗老联名反对这部剧,甚至跑到剧院交涉。作者受到的压力很大,剧院也减少了这部戏的排座。”
“哼”,杨烜冷哼一声,对满清遗老嗤之以鼻。帝国建号晟武,已经有四年了,仍有不少顽固分子,以满清遗老自居。
每当旧朝灭亡、新朝肇兴,总有些人缅怀旧朝,以遗民自居。明朝灭亡,正如顾炎武所说,不仅是国家之亡,亦是民族之亡、文化之亡。
幸而汉文化博大精深,同化了满清异族统治者。即便如此,明亡后,仍有大量民众不肯降服满清,以明遗民自居,漂泊至南洋、交趾、日本、朝鲜。留在国内的人,亦有顾炎武、冒辟疆之类的义士,决不仕清,暗中从事反清活动。
但是,到民国时,仍有很多人以满清遗民自居。清亡后,甚至有为之殉节者,实在是做奴才做得久了,愚不可及。
杨烜很讨厌帝国境内的满清遗老。这些人顽固保守,讥讽帝国以夷变夏,又贪恋帝国境内的繁荣昌盛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典型的“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
帝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新国度,容纳得下这些遗老遗少,也不会像满清那样故意制造文字狱,以钳制人的思想。
这些满清遗老,犹如跳梁小丑,本为杨烜所轻视。他们抵制《戏说乾隆》这部戏,足以证明他们对满清仍有好感,对乾隆仍存敬畏。
这可不是个好迹象。这些遗老同情清室,畏惧清帝,之前多是缙绅,在民众心中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乾隆帝生前自诩“十全老人”,在位六十多年,杀伐决断,对后世影响很大,民间对他亦颇为敬畏。
如今,满清仍然占有北方半壁江山,帝国不日之后还要发兵北伐。要想真正推翻满清,就得扫除清帝在遗老心目中的形象,就得揭露乾隆的虚伪面目。
杨烜态度有变,对王部长说道:“为何冒氏后人抵制《小宛传奇》,不受你们重视?满清遗老抵制《戏说乾隆》,你们就删减了《戏说乾隆》的戏份?”
王部长有些凝噎,不知该如何作答。其实,答案不言而喻。
杨烜自问自答:“无非是冒氏后人的力量不够,为你们所轻视。无非是满清遗老的数量很多,为你们所忌惮。董小宛与冒辟疆,皆为义士,值得我们世代歌颂。
“乾隆虽然自称十全老人,实则骄奢淫逸,昏聩无能。他在位六十余年,吏治败坏,社会风气恶化,满清国力由盛转衰。
“那时候,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起飞的时候。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提出通商贸易请求。乾隆愚昧无知,骄傲自满,自以为天朝上国,拒绝对外交往,厉行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