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从肇庆往西,便是广西梧州府,山川形势不如肇庆有利。梧州再往西,就进入拜上帝会的势力范围了。
“若黑旗军撤退太快,不与清军血战,就把穆特恩的清军引入拜上帝会那边,形迹过于明显。对于拜上帝会来说,接纳黑旗军,就等于引狼入室。若是引起拜上帝会的敌意,我们祸水西引的策略就难以奏效了。”
这一层深意,却是冯可钦未曾想过的。这不能怪他智商不够、考虑问题不周全,实因拜上帝会蛰伏已久,尚未暴露实力。
金田起义前,拜上帝会与地主团练屡屡发生冲突。但杨秀清深谋远虑,并不急着发动起义,只允许会众自卫,不允许他们还击,藉此麻痹官府。
在相当一段长时间内,满清官府并未重视拜上帝会,反而集中兵力镇压湘南、桂北一带的天地会起义。
直到金田起义后,拜上帝会会众团营,成为太平军,如同山洪崩泻,展现出强大的破坏力,横扫一切清军,把华夏搅得天翻地覆。
冯可钦又不是现代人,哪能预料到拜上帝会能够席卷南方,差点推翻清朝?
他是一个传统读书人,心思缜密、精力充沛、工作严密。杨烜来自现代,具有新思维,对于军队组织、行军打仗,有着超越时代的认知。
尽管这样,冯可钦仍能准确领会杨烜的思想,在参谋业务、编练新军方面领会很快,是一个称职的参谋长,深受杨烜嘉许。
冯可钦已经发现,自己与杨烜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弥补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于时局的把握、对于敌军的预测、对于敌将心理的感知。这种差距,是没法用知识弥补的,也没法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
杨烜总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总能果断下达军令,总能先人一步,总能取得胜利。即便冯可钦自视甚高,也只能在杨烜面前甘拜下风。
也许,这就是天命所在吧。
对于冯可钦来说,自己的前半生毫无意义,科场失意,经济拮据,只能在书中觅些趣味。
半年前,杨烜一打三水。如果那时候他没有“从龙”,他将仍像前半生那样半死不活的,靠微薄的教书费糊口,最后穷得只能买口薄棺材。
现在,他是黑旗军的参谋长,手握两千水陆精锐,平生所学都有了用武之地。最关键的是,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希望,觉得华夏有了希望。
他将誓死追随杨烜,把黑旗军的旗帜插遍天下!
这天下午,黑旗军前锋抵达鼎湖山、羚羊岭一线。冯可钦派出前锋,对驻守两地的清军发起试探性进攻。
清军在鼎湖山、羚羊岭两地设有两处防御阵地。一处在山上,设有炮台,可以打击西江上的敌船、山下的敌军。另一处在东侧山脚下,防止敌军上山夺取炮台。
另外,清军在两山其他侧翼亦设有少量警戒兵力。但他们人马太长,只有一千多人,却要防守两处地方,兵力捉襟见肘。
面对黑旗军的进攻,清军居高临下,使用火枪火炮还击。
肇庆是粤西门户,鼎湖山、羚羊岭本就是江防要塞,设有炮台。尽管清军防务废弛,他们还是顺利“打退”了黑旗军。
这自然是黑旗军麻痹清军的。清军不知是计,反以为自己打了胜仗,派人向肇庆城内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