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元年三月二十六日,辛巳年恩科正式开考,十三州,三千多名举人进了贡院。
大夏的会试一大部分沿用了宋时的会试制度,因为这是恩科,算是做了一点简化,连考三天。
第一天考五经三史,五经是汉代就确定的五部儒学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三史就是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三国志。
主要题型也很简单,就跟现在考试差不多,一种是出句子默写,一种是给句话,掐头去尾,让学子补充完整。
一种是给出一句话,写出大致意思,给出自己的认知思考,这一科考的就是记忆理解。
第二天两首诗,给定题材,有个关键字,有五言,也有七言的,还有就是赋,针对某一句话,核定字数,要命抒情,要么论事,要么对某一现象进行刨析。
第三天考论,简单说就是策论,是考核举子的思考,以及应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
袁睿经历过的考试太多了,紧张什么的跟他挨不上,再说这二十多天,他也是点灯熬油地过来的。
对考试他是尊重的,不管怎么样,既然来了,就要努力去做,这是他的原则。
第一天他就冒汗了,有些书籍他是很熟悉,但是要说全部都背熟了,那是不可能的。
任何时候的考试都是要划重点的,所以才有了那些临考秘籍,主考官的个性喜好,当前的主要思想方向等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针对性地去背诵和准备。要不然,哪有考生可以将所有的文字都记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记忆大师也做不到。
所以,对于袁睿来说,这次就飘了,好多题他都没背诵到,看着就很陌生。
他在心里直埋怨自己,这次是栽了,就不应该真的来,早知道,搞那么多事干嘛。
一天下来,眼看着就要交卷了,自己总算是答了个大概齐,掐头去尾的那些有一二个不会,纯属顺着蒙出来的,剩下的也不敢说全对。
最差的是默写,两三个句子实在想不起来了,就是原话不能错一个字的那种,对他来说确实有点难度,好多字词他记不清原文。
他就在想,看了这么多,不都是说穿越后记忆事是最好的吗,什么文章诗词,经试策论,都是随口而出。
怎么轮到自己,就不行了,这哪里有一点金手指的味道。
第一天晚上,他是彻底没有了脾气,干脆直接倒头就睡,爱咋咋,就这样吧。
第二天,看到试题中对诗、赋的要求,他更是抱着脑袋半天没回过神。
考题也很简单,近期金陵雨水偏少,做七言一首,其中必须有风、雨二字。
还有一首更是简单,根据时节作诗一首,七言格式,其他不限。
至于赋,要求先思考一下,吴地处江南最富裕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还有众多的战将,相比其他两国,还都年轻力壮,为什么没有能够平掉纷争,统一中原?
就是要求针对这个状况做赋。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袁睿理解的,试题其实也就二十余字,看来得好好想想,怎么混过去。快到午时了,袁睿没有一点头绪,干脆直接吃了一点干粮,又眯了一会。
现在是春天,这两天还真有点凉,本来就没打算睡着,他就没有盖厚毯子,结果没一会,身上凉意袭来,打了一个哆嗦,顿时醒了过来。
他赶紧拿了一件厚衣服披在了身上,别说,这一冻,他还真想起一首诗,非常应景。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春天的景象,鬼使神差,他没有照抄,改了其中一个字,并直接起了一个名字,就叫——春!
草长莺飞三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时节的诗倒是有了,可是带风、雨两字的他还要再想想。
这是京城贡院,也在建邺,他还真想起来一首,这首诗就是在建邺遇到大雨的时候写的,是对于大雨过后那种心情舒畅的生动描写。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