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教子(2 / 2)

“可是我也确实在锦衣卫的事上犯下了错误,我觉得还是要父皇责罚我的,是我的错就不应该推给别人,不然谁还会给我干活?”

朱元璋心里哀叹,真是个傻孩子,锦衣卫掀起大案,只是因为我需要他们掀起大案啊。而且还自己的错自己担,这真是天真到一定程度了。

但朱元璋实在不好在这点上跟朱标说什么,只是缓缓的说道:“太子啊,朕已经老了,说不好哪天就走了,这江山社稷就会留给你了,你就是未来的皇帝,朕只要不想废太子,就不可能因为锦衣卫处罚你的,这就是天家的颜面所在。”

说到这,朱元璋忍不住摇了摇头,“至于你说的,推了责任没人帮你干活,你看我杀了这么多官员,缺人干活吗?这世上想当官的,能当官的人多得是!”

朱标身子低的更狠了,却还是倔强的说:“父皇爱护儿臣,儿臣自然之道,但这对错一事重于儿臣的脸面,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

朱元璋怒气冲冲的拍了桌子,“够了!”

朱标浑身一颤,不敢再说了。

朱元璋长身而起,说道:“太子,你身为储君,我早早的就让你跟着我听政,你难道就听到了这些酸儒之言吗?!”

“你作为太子,一言一行,都关乎天家威仪,所以你上书要废除锦衣卫,我允了,我不可能在朝廷上不给你脸面,为了你,别说是一个锦衣卫了,所有的亲军加起来我都可以一并废除。”

朱元璋说到这,想起来逝去的马皇后,脸色更加难看了,他是在不想自己和马皇后的儿子,变成现在这般模样。

恶狠狠的说:“你听从身边的大臣们的言论,要废除锦衣卫,废了就废了,但现在又觉得锦衣卫有用了,但坚持不恢复,这是好事,为政最忌反复,朝令夕改,但你不该为了这件事搭上自己的颜面,还被手下的文官左右,这样我怎么敢放心的把国家交给你?”

“你这还没当上皇帝,就被手下的这群人牵着鼻子走,他们说什么,你都听,若是我真的为了锦衣卫一事,处罚了你,那你的威仪呢?你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件事?”

“都说明君要广于纳谏,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兼听可不单单是让你听耳边的大臣们的话,锦衣卫的人说话,你听了吗?

做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考虑周全,一旦决定要做了,那就不要轻易改弦更张,心智一定要坚定!”

“朕还是吴王时就立你为世子,给你请来各路老师教导,等我当了皇帝,更是让宋濂、常遇春、李善长等大臣当你的老师,充任东宫属官,是真的希望你能当一个好皇帝的,我的心思,你应该是明白的。”

朱元璋的话在宫殿中回荡着。

朱标忍不住眼圈都红了,他一直都明白的,他已经三十岁了,还能有什么不明白的?

就是秦皇汉武,和唐太宗也在立储的问题上犹犹豫豫,导致儿子们之间相互乱斗太宗,武帝有巫蛊之祸,杀子存母;连着废了两任太子,两个儿子都抑郁而终。

可朱元璋从一开始就认定了他,坚持不懈的培养他,这样的舔犊之情,他又如何不知道。

只是随着朱标慢慢长大,性子本就仁厚,身边的大臣一直跟他说,陛下有汉武之资,话里的意思不外乎就是朱元璋有汉武的功业,也有汉武的过失。

治政太苛,所以汉武之后就是昭宣之治,休养生息,他们希望朱标也做昭宣,朱标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一力表现自己的仁厚。

朱元璋看在心里,他也有数,大明立国之初,国力本就贫弱,为了消灭北元这个大敌,又不得不连年用兵,等他死了,确实也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可是朱元璋也渐渐发现了,太子朱标仁厚是真的,可是他除了仁厚,还有个大问题,耳根子偏软,意志不够坚定,这点是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太子,你要知道明君并不代表他就是好人,汉武帝、唐太宗就是例子。仁君并不意味他真的什么都不做,汉宣帝不就是的吗?你要好好考虑下这个事!”

“至于锦衣卫,你就暂且别管了,我会换一个指挥使的,也算是给朝廷上一个交代。”

“接下来,让大军立刻开拔,出征北元,这次务必要除恶务尽,你提点下蓝玉,他这次可是主帅,要心里有数。”

朱标点头称是,又说:“此次带回情报的锦衣卫当赏,父皇可不能忘了这点。”

朱元璋现在心气平顺了些,笑道:“我可不会忘记这点,带回情报的人和这次死去的锦衣卫,我都会有封赏的。”

朱标点头,然后离开了宫殿。

朱元璋看着朱标离去的背影,心里有些伤心,时不我待啊,他还是要多干几年。

要不然等朱标上位,能不能摆平外患真的是两说,他也只能在自己死前尽量交给朱标一个没有内忧外患的大明,就让朱标做一任太平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