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蜡印机(1 / 2)

何秋放豪言对朱棣说,这藏书楼里的书,他何秋包全了。只需要朱棣抽调人手,帮着刻蜡板,再找点书籍就行。

顺带把到手的蜡板印刷技术大全丢给朱棣,朱棣拿到本来还不以为意,有雕版印刷了,何必再搞蜡板这么麻烦的东西。

何秋笑而不语,只说了四个字,朝廷公文。

朱棣立马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好处了,朝廷上下通穿的公文现在都是让小吏抄写的,速度慢,还容易出错。

若是用活字印刷,每次挑字都不同,在几千个活字里找,特别麻烦,而且铜活字一套极贵,不是每个衙门都能用得起的。

就朱棣所知,目前好像也就皇室和翰林院各有一套。

而雕版印刷更不划算,印完一篇公文,耗费极大的雕版就只能劈了当柴烧。

而何秋给出来的蜡印技术,简便好用,耗费极低,只要大规模制作了,朝廷官员就可免于誊抄公文之苦。

反应很快的朱棣还想到了另一个用处,那就是年轻士子们结社所传唱的诗词文集。

每每这些会社出的新文集,内容很少,不过二三十页,而且大都是在他们的会社内流通。

如果按雕版和活字来印刷,过于繁琐,还不如直接手抄。若是用上这蜡印机,不消一天,几十本文集就印好了,更方便士子们结社交流。

不过这到底是算不算好事呢?若是士子们私下诋毁朝廷,用上这蜡印机,也更方便了。

朱棣把这种顾虑告诉了何秋,何秋哑然失笑,没想到朱棣这么敏锐,一下就把握住蜡印机全面推广开的弊端,言论过于自由。

想当年,法国大革命的时候,那些革命党就是用这样的蜡印机,制造大量传单,传播革命思想的。

如果从这方面看,它确实危害巨大。

不过何秋又说了两点,“你看现在江南文风鼎盛,纵有南北榜也拦不住当地士子们的出头。究其原因还不是北方久经战乱,民生凋敝。”

“西北、西南的州县,每年连份像样的程墨文集都没有。若是当地学子想要获得程墨,要么请托别人借一份手抄,要么慢慢等着买来富裕州县的文集。”

“若是当地有几台这样的机器,想必就会大大改善偏僻穷困的州县的学风,能多出不少进士了。到那时朝堂上就不会出现大半官员一出淮西,二出江南了。”

朱棣听了怦然心动,这对巩固他朱家皇朝的统治实在太有利了,仅此一举,就能造福无数穷困州县的学子,一举获得士心。

立马拍板,让手下找工匠按着何秋给出的资料,制作蜡印机。

不过朱棣此次前来找何秋,本意不是为了这个,而是那座高炉。

这座高炉已经又吞了五万吨生铁了,生产出来了大量的钢铁,铁匠压根来不及打造兵器,仓库里的钢铁堆积如山。

何秋想了想,建议朱棣试试水力锻造,没办法,他又没抽到冲压机,只能采用近代的笨办法,用水力拖动锻锤,一下下敲,反正不管怎么弄都会比人工快太多了。

何秋忍不住又多说了句,“我建议你把这座高炉放到西山附近,王府后院太不安全了,也过于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