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新闻评论的专业课,布置的作业,又是回家听时事新闻进行评论写作。
按理说,这时的媒体传播受限,当天播的新闻,早就发生了大半个月了,算不上时事新闻。
因为这时新闻播报,需要提前从全国各省搜集材料,制作过程还挺繁琐。
下午还有课程,中午打算在食堂吃,第一节课结束,下面没课,林清雅就去图书馆借专业相关书籍,把专业课学扎实了,
图书馆距离教学楼还挺远的,在食堂附近,也是方正的苏联式建筑红砖楼。
门也很小,从外面看跟小饭店似的,玻璃门窗,门口挂着个校长亲笔书写的图书馆毛笔字。
林清雅出示借书证往里走,排队借书的同学简直挤满了室内,在这个校内没覆盖电脑设备的年代,图书馆内自然还没有先进的文献检索设备,需要到柜台去排队借书。
柜台旁边设有两个分类索引的大柜子,按专业划分,标为不同序号,从里面找到相关专业的序号后,又从旁边相关序号的柜子里,找到所需的书目单。
书目单上,罗列了所借图书的书名和索书号。林清雅借阅的是一本新闻专业的参考文献,找到书目后,领取借书单,填写好书号和姓名,又拿着借书单拿去柜台排队领书。
这时图书馆借书也挺有意思,跟百货商场似的,上方有一根根铁丝,铁丝上挂着铁夹子,从柜台连通那些馆藏书架。
柜台上的工作人员拿到借书单后,把单子用铁夹子夹住,然后一甩到对面书架,专门就有图书管理员负责找书。
林清雅借到书籍后,从图书馆出来,正好碰到彭锦园,旁边还站着个陌生青年。
彭锦园急忙上前来,“场长,我就知道你在这。”
林清雅轻笑说:“找我什么事。”
彭锦园又笑着介绍:“我给你介绍下,这位是北大的什方同学,专门找到我牵线搭桥,想和场长你认识一下。”
林清雅朝着对方伸出手,微笑说:“你好。”
青年伸出手,笑容和煦:“你好,我是北大哲学系的什方。”
林清雅和这位叫什方的同学交流,才知道这位同学竟然是因为文学社而来。
“林同学,我有幸看到你们霁川文学社的刊物,令我大受启发。”
“我从今年七月,便向校团委申请恢复五四文学社,今年九月终于收到茅盾老先生的亲笔回信,校团委也批复了文学社的恢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