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给魏王的功劳(1 / 2)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2025 字 2023-03-28

<divid="tet_c">好不容易在院子里清理出一条小道,小熊也过了许久这才肯出来,好在厨房的屋顶够结实,就怕厨房被积雪压塌就做不了早饭。

昨晚还剩点咸肉和干菜没有吃完,就用来早上做粥了。

只是在外面站了一会儿,李玥和小武就冻得耳朵鼻子通红,她俩又躲回房间了。

做了四碗粥,三人各自捧着一碗粥,再给小熊一碗。

坐在家门口三人一熊,并排吃着粥。

李玥拨开被风吹在眼前的发丝,继续喝着粥,刚刚起床她也没有收拾自己。

小武坐在板凳上,时不时踢一下脚边的雪。

只是把家里的积雪清理出一个小过道。

吃完碗中的粥,李玥小声道:“这些雪要清理起来一定很不容易。”

张阳喝了粥又往三个杯子中倒上热水,“暂时不用清理,这天气看起来又要下雪,而且我在我们家里修了一个出水口,暂时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

李玥抬头看了看天,“这天气还会下雪吗?”

张阳抬头道:“云层很厚,而且冷气压很低,这说明现在的气温并没有回暖,开始起风的时候就说明要下雪了。”

“老师的夫君能知道什么时候下雪吗?”小武低声问着。

“其实老师的夫君也有老师,而且那位老师还是气象学家。”

“什么是气象学家?”

小武这般萌萌的问话,张阳正想回答。

就听到自己媳妇已经在解释了,“自古便有诸子百家,这个气象学家也就是诸子百家的一种。”

听着媳妇解释,小武还点头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大人说什么她们几乎都会信。

想想也算了,那就这么错下去吧。

累了……

张阳打开自己的工具箱,拿来两块木板,开始做滑雪板,先把边边角角修缮一番,抛出一个弧度出来。

一大一小,两个简易的滑雪板就做好了。

李玥和小武也要出门,此刻正是全副武装,帽子围巾手套,一样不缺。

再加上李玥自己做的厚袜子。

从以前教她做过的这些御寒装备,如今她能做出各种花样,就比如说她的手套上内部是棉絮和棉布,外面用皮革包着这样一来就特别保暖。

一家子出门,俩位婶婶已经把家门口的雪清扫出来了,一条小道连接到朱雀大街。

王婶问道:“公主殿下是要出门?”

李玥点头道:“趁着积雪还在,我们想要出去滑雪玩。”

王婶神色担忧,“不如我陪着公主一起去吧,刚刚有个吐蕃人在附近鬼鬼祟祟的。”

李玥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夫君。

张阳思量着,“莫非是吐蕃人知道我们抓了不少探子,想要来报复了?”

王婶低声道:“需不需要现在就去把他杀了,人群中捅他一刀,不会有人发现的。”

张阳清了清嗓子,“那倒不用了,我就在城边玩一玩。”

王婶点头,“也好,奴婢会保护好公主驸马和小武,还有……”

看了看小武牵着的绳子,绳子另一头还有一只无精打采的小熊,她补充道:“也会保护好小熊。”

小熊迟迟地看着自家方向,它对家依依不舍,而且距离地上的雪离得远远的,只敢跟在小武的脚步后。

身为一头熊天性应该不怕雪的呀。

一头怕冷的熊还算不算熊了。

总觉得已经把它养废了。

一家子来到城墙边,见小熊不敢踩进雪地中,张阳直接抱起它,直接将它扔进了雪地里。

小熊扑腾好一阵,再次站起来发现雪地好像没这么可怕,这才一边闻一边在雪地中走了。

只是它的腿还短,一迈步大半个胖身躯就沉入了雪中。

试验了好几次,它放弃了坐在雪地中一动不动。

趴在雪中任由小武拖着走。

城门的东边一里外正好有个高坡这里用来滑雪正合适。

张阳给李玥和小武试了几次滑板的用法,从一个坡度并不陡的斜坡滑下去,初学者从低坡开始比较合适。

“以前北方的人长年生活在冰天雪地,他们就用这种滑板来运输,很是方便。”

一边说着,看到李玥已经踩上了滑板,张阳扶着她嘱咐道:“你一定把自己的重心放低,然后保持好平衡。”

李玥不住点头。

“那我放手了?”

“嗯嗯。”

“我数到三。”

“好。”

“三!”张阳突然放手。

李玥感受到扶着自己腰部的力量消失,整个人滑了下去,还没滑出半米远,她便一头栽倒在雪地中。

这一幕看得小武抱着肚子直笑。

李玥狼狈地走回来。

张阳问道:“要不要我再示范一下。”

李玥气得抿着嘴,递出滑雪板。

张阳踩着滑板从高处滑下,一路往远处俯冲而去,滑行数米之后停下。

小武也尝试着试了试。

李玥扶着她缓缓放开手,在平衡能力和控制身体重心这件事显然她更加容易掌握。

张阳再次把滑雪板递给她,“再试试?”

拿过滑雪板,李玥警惕心很强,“夫君,莫要扶我。”

“好。”

等李玥在滑板上站稳,几次鼓起勇气想要滑下去,见她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张阳伸手在她后背用力一推。

随着一声大叫,李玥顺势滑了下去,这一次有进步,滑了好一会儿这才栽倒。

师徒俩人开始做各种尝试,她们非常喜欢这种新奇的运动。

关中这种大雪不多见,或许一年也就这么一次可以如此玩。

张阳回头看了一眼小熊,它正刨着雪地,这种动作越看越眼熟……

王婶走上前,“驸马,那个鬼鬼祟祟的吐蕃人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