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农劳(1 / 2)

武当 陈清衍 2131 字 2022-10-30

正值日盛夏光景,阳光的“毒辣”不曾弱过一分,反而是天公不作美般地愈发炎热,好在夏日有较长的劳假,加上减少了赋税徭役等繁琐杂税,南唐大夏两朝皆是如此,那都是上级政司的工部在监察批允的,否则顶着这火辣辣的太阳,谁又能专心劳作?

可绕是如此,懂得避暑享乐的,那大都是富贵人家,平民自然也有,不过确实是少,都是些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货色,大部分的农家就只是那个想法,更加拼命地干,拖家带口地干,徭役少了,那家里也有人干活不是?赋税少了,那至少收成够家里人吃饱了,还能屯更多的粮食,那么在那庄稼难种的寒冬,撑过去的几率也就大得多了,对于这些劳民来说,咱累着流汗,这不怕,怕的是又冷又饿,那是会死人的,这在王权达贵眼中咒得没半点好的炎炎夏日,在这些自给自足的百姓眼中,就显得如晨曦一般,无比的和蔼可亲,就仅仅是因为吃得饱饭,睡得好觉,不用一躺下,就愁着没有明天的食粮。

至于这滚烫恼人的夏日风气,却从不在意,躺在床上热得流汗醒来,总比冻的身体发麻还睡不着要好,好上了太多太多。

这倒是成了奇妙的对比,百姓远远没有王权达贵那般娇贵,他们的心思不是如何去找乐子,不是什么偶见诗赋一掷千金,而是这季度的庄稼收成如何,要引哪条河水灌溉,哪块地的草吃出的牛更肥,怎么凑得齐明天的食粮,如何才能交上这个月的月税等,其实想的很简单,苦不苦无所谓,只要能吃得饱,睡得好,那便足够了,仅此而已……

夏朝之上的霞州,那是人烟不算多的一座大州,虽说根本就没办法与国都周边的大州相比,但也有着一个良好的地势。

告别卫赋江杰两人,四人便是成双成对,各走各的。

官道上的马匹,也走得快了些,这自然是马自己的意思,天那么晒,只要主人到达目的地,自己才会有机会歇一歇。

此时林砚手持缰绳地走着,女孩则是打着一顶自编的花伞,清香四溢,林砚自己也没想,这小妮子还有着这种手艺,真是不得不佩服她的“稀奇古怪”。

林砚依旧带着之前的那副面皮,好在还能凑合着用,也就懒得换了,毕竟这类道门易容术法,制作起来极为费神耗时。

在一身便宜布帛衫的衬托之下,给人一副俊逸又弱不禁风的感觉,这自然是那股九十年的儒生意气造成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其本人自己的刻意引导,为了能够更快地容纳及契合这股老丈人相赠的意气,也为了此去异国他乡做准备,否则这气息,绝不会显露得如此明显。

而女孩则不一样,换上了薄薄的白绸子衣裙,再戴上那顶宽大的竹帽子,一头青丝夹带着翩飞的絮发,好看的脸颊上映着两颗肉嘟嘟的红苹果,看向林砚时,姣好的眸子笑眯成两个月牙,搞得这个本是出家人,如今却已入俗的道士埋低了脸,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要不是她六魄尚未归整,身体还是这副小女孩的模样,还真说不准自己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为此,林砚也在之前抽空,精心地制作了四五张面皮,男女都有,自然是相貌平平的,本来这种精制的生根皮囊,戴在林砚身上,至少可以维持个一两年的,但同样质地的面皮,戴在小女孩的脸上,却只能持续数月的时间,这倒是令林砚懊恼无比。

霞州的城关,并不需要什么反反复复的严厉排查,毕竟仅仅在边关这列,自然做不到如何地仔细筛选,不说有没有那个精力,就算是有,要完全做到,实在太过困难,毕竟每日来往人数太多太多,一一登记排查的话,太过劳神费时了。

一路走来,都有一些小乡镇,说是敌对国,其实全都是中原的百姓,虽说只是小镇子而已,什么大城郡县都不曾遇到过,有的也只是三四户的人家,甚至算不上镇子,都是几门几户互相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扶持着过日子,自力更生勉勉强强。

林砚和小女孩两人,来到一座仅有六户人家的聚居地,倒不如直接喊是镇子就得了,大约是二十来口到三十口人,倒是有好几个小孩子,那都是童心未泯,岑曦和他们跑跑闹闹,在这个大姐姐面前,倒也没觉得有什么,就真的完美地容入孩子群之中,嬉笑打闹,天真无邪。

当地百姓人家,对于这两个外来人,那都没什么厌恶之心,最多的还是欣喜,来这里借宿吃食的,常年都有,那些人都是大吃大喝的主,走时也就豪气地丢上几两铜钱铜子,装得一副阔佬模样,令人不免恶心,但也不敢多语,这些个人物,那都是混“道上”的狠角色,惹不起。

倒也有付了足够的钱的,但都是一副“傲骨凌霜”的性子,好似天生就不用拉屎撒尿一样,可哪有这样的,根本都不把人当人看,眼里都是狗,那你还向狗要狗食,那装个屁的高高在上?

这一男一女,也都是朴素的性子,男子很有礼貌,对于饭食等都是一谢再谢,就差跪下磕头了,女孩面容倒是耐看,却是个害羞的性子,男子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倒是让这几户人家的长辈乐得笑呵呵的,这对男女在镇子住的也是久,连续三四天了,倒也像是容入这个“大家庭”一般。

这不,也不知是第五还是第六天的夜晚,林砚坐在三桌拼起的桌前,没有椅子,地面就是,也没有说嫌弃,这几户人家自然是相互扶持着,挣得的粮食除了上交,剩下的都是屯在自造的粮库里,倒也是丰衣足食,若仅是一户人家,真的很难养活自己,抱团才来得好些,眼下这种世风,屯的粮食也就更多。

这几户人家,仅有三名老人,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辈,粮食收成,播种,配种,引水,对于他们老师,那都是信手拈来活计,余下就是七八对夫妇以及好几个青壮小伙,再下边就是一群童贞小孩,每到就餐之时,便是最闹腾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