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章定国是会召开了
定国是会是是在三大殿开的。
数百人熙熙攘攘都在太和殿之中,看上去还是有一些拥挤。
毕竟,这数百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身份地方在哪里摆着,最少身边有一二侍从。还有维护秩序的侍卫,与服务人员。
特别是皇帝这里。身边很多会议人员,也是相当多的。
整个太和殿之中,有近千人之多。
这个时候,也显露出蜀王的才华。何夕将蜀王作为副手来组织会议。何夕自然将很多庶务都交给蜀王来办。而蜀王自然也将这些事情给办得井井有条。
不用何夕多操心。
而朱雄英高坐御座之上,居高临下。御座最下面空出一片空地,是让人说话的地方。只是何夕觉得这个摆设,还是有一些不舒服。
无他,太和殿这些地方格局早就定好了。皇帝身边又是龙椅,又是仙鹤,又是御台的。
这些建筑都是从形式上确定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朱元璋皇权独尊的政治含义,映射在建筑上。但是何夕想建立的并不是这样的政治秩序。
「南京到底不是北京啊。」何夕心中暗暗觉得不便。
这也是何夕在南京最大的感觉。
南京的工业化程度太低了。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表露。就从这会场上来说,何夕等人去岁入主南京,而今也有好几个月了。定国是会筹备,是去年就定下来的。
如果是在北京,几个月之内,修建一座会场,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样的事情,放在南京,就不是太容易了。要知道传统木制建筑,说快,也很快,就好垒积木一样。十天半个月就能修建好。但前提是,木料都准备好。
而南京原本储备着大量的木料。这不是朱允炆储备的,乃是洪武年间遗留下来的。朱元璋给天下留了一个很厚实的家底。
但是在南北之战中,完消耗殆尽。不管是造船,还是修建炮车,乃至于打造火铳,都是需要木料的。
从北方,特别是辽东运输,倒也不是不行。但是太慢了。
而且南京缺少的,不仅仅是木料。南京的经济,已经被朱允炆竭泽而渔的手段,给完搞乱了。各方面都出现了混乱。
这用了好几个月,才算是理顺的差不多了。
根本不可能支撑这样大建设。
这种情况下大兴土木也谈不上合适。
如果在北京就好了。何夕记得北京已经营造了一个会场,也就是国债市场哪里,可以直接拿来用。而不是如今日这样临时搭建了。
怎么看都不合适。
等安排的差不多了。蜀王来到了何夕身边,低声说道:「首辅,时间到了。」
何夕轻咳一声,说道:「知道了。」
随即一声云罄之声,压过了太和殿之中的噪音。何夕出列,先向朱雄英行礼。得到朱雄英回应之后,这才起身,说道:「诸位,今日遍请国家柱石,地方贤良于此,就是为了商讨国家大事。」
「五年前,太祖皇帝驾崩,天下同悲,宵小之辈,窃取天下,乃至于南北纷争,士卒肝脑凃地,百姓填于沟壑,令人惨不忍睹,今日在此,就是要鉴贼子之过,而绝后世之患。」
这就是定国是会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盖棺论定,将朱允炆打上耻辱柱,确定朱雄英的政治地位。虽然说。这是一个过场。
毕竟,天下已经打下来了。怎么可能还有反复。今日这会议上,不管有多少持反对意见,也是无用,大不了换上一批代表。
但是,过场也是很重要的。
何夕就是在认认真真的走过场。
对于这一件事情,大家也很识趣。
每一个人都知道,其实议题不能说不重要。很重要。
这一场会议整个流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朝廷提出的议题,大家一项一项的议。如果干涉到谁,不愿意的话,可以反对等等。
另外一部分,也就是后半场,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议题。让所有人商议,特别是朝廷。朝廷自然也可以否定了。但是否定也一定要说出来一些。
而朝廷提出的议题,根据重要性不一样。有的是可以打回去的。比如一些朝廷部门提出的议题。真打回去得罪的估计是几个尚书。
没有几个尚书联合,这议题也上不了定国是会。
只是,何夕变法以来,尚书这个官职是贬值了。
在大明也只有六部尚书,即便是后来分南北两京,然后一些尚书的加衔,同时存在的尚书,也不过是十几个而已,不可能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