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九十六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放水也是一门学问。
何夕显然在这一门学问上,并不是太精明的。
或者说,大明商人都是猴精猴精的。市场上有一点风吹草动,立即有了反应。
他们或许缺少一定的金融学知识,并不代表这些人傻。特别是这些人很多都是何夕扶植起来的,与何夕派系,乃至于整个朝廷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种情况,何夕很多动作也是很难瞒得过他们的。
即便很多人在政治立场上与何夕是一致的,并不是有意与何夕做对的。但是反应在行动上,本能的保护自己的财产。于是,何夕某得发现,他暗中发钞,会造成贫富差距拉大不说,甚至会损伤朝廷的信用,让某些的财力越发强大。
之所以这样,也是何夕自己说的问题。
何夕在商税上下了不少功夫。
关税,公司经营税,合并的各种消费税。这才有而今一千多万元的财政收入。何夕不敢说,他征税是完合理的,毕竟经济上拿捏的恰当好处,也是需要智慧的。
但是,何夕却知道,想要通过加税来补齐军费缺口,是不可能的。必须用额外的手段。
问题是,从这些工厂主,或者商人手中拿出足够的钱财。并不是如同对自耕农一样简单。
这些人本身背后都有一帮人,毕竟大商贾手中的人力物力要比自耕农多太多了。同样,商人灵活性也超过了地主。地主们面对朝廷强制征税,还能将负担转嫁给佃户。
而这些人岂能不知道转嫁?
虽然北京朝廷有雄兵百万,但是在这一件事情上,武力只能作为背景,不能轻易动。动了也是得不偿失。
那该怎么办?
此刻的何夕不得不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面对自耕农主体,一个封建王朝是非常合适的,甚至是恰如其分。同样的,但凡一个理智的皇帝,就知道王朝的根基,就在于自耕农,在于底层百姓,所以维系底层百姓的生活。打压中间环境,就是必然。
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明君了。
资本主义制度,大商人,大工厂主,在封建政权看来,无非是无数中间环节的一个。而且是最不稳定的。自然处于打压状态之下。
而皇帝,或者说皇室,是不可能独自管理如此大的帝国,他必须有帮手,这个帮手,也是经过各种遴选的,军功贵族,外戚,世家豪强,士大夫,最后选出现在的文官官僚。
这也是而今大明政治结构,对皇权最没有威胁,让皇权统治最理想的状态。只是奈何,世界上的一切要素都在变动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这些士大夫们,官僚们反而成为皇帝最大的对手。
只是这些官僚本身就服从朝廷统治思想,自然也压制各种方面其他势力的崛起。
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另外一个原因。
而现在情况变了。
当王朝赋税根基,建立在工厂,工商业上。原本封建王朝收税那一套是不行了。必须要改变。
如果没有这一场战争,或许还能逐渐的改变。但是何夕却知道,平定天下战争经费是一个天文数字,何夕预期最少要一亿元。看上去多,其实不多,无非是北京方面五年赋税,如果占据天下之后,不过两三年就有了。
在何夕看来,这仅仅是底线。
如果为战争筹集经费,自然不能这么少,三亿元大概是一个合适的数字。
这样的数字,下面拿出来拿不出来?在何夕看来,是能拿出来的。本来何夕是想要用印钞票的办法来搞这一笔钱,他基本测算过,而今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