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章谋划(2 / 2)

上一次他带着傅宗龙去同锤匪讲和,心想一旦事情败落,把傅宗龙给推出去背锅。

结果傅宗龙被李自成砍死在河南了。

现在皇帝又要让他去同清廷讲和,这要是暴露了,他陈新甲还能把谁给踢出去?

这不是明摆着让自己背锅吗?

朝廷无论是与锤匪贺今朝讲和,还是与清廷皇太极讲和,都有陈新甲来主持,一旦暴露,被舆论生吞活剥的会是谁?

而且陈新甲隐约记得当初卢象升战死前,杨嗣昌就想要同清廷讲和,结果不被允许。

怎么到现在,陛下就让我去试试,而不是让杨嗣昌去试试?

理由就是抛出吴国俊一个武将外,整个大明都没有一个臣子能比得过杨嗣昌在崇祯心里的地位。

当然这些话,陈新甲也只敢在心里说说。

大明向清廷发出讲和的呼吁,属实是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的丢人。

可是自从同反贼讲和突破下限后,现在朱由检觉得同关外的鞑子讲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何况还是杨嗣昌的欺骗计划。

当然事情的真相可不能同陈新甲等人诉说,属于是他们君臣二人的秘密谋划。

君臣二人秘密谋划的背后,则是充满了贺大帅的心血。

镇守宁远的袁崇焕出于恢复关外防御的需要,秘密地或公开地与皇太极遗使往来,协商讲和事宜,遭到天启皇帝和朝臣的反对,讲和无结果而罢。

崇祯继位后,起用袁崇焕,为蓟辽督师,他再次提出以讲和为攻守的辅助手段,一度得到崇祯的谅解。

但很快又遭到崇祯否决,并严饬袁崇焕不得与后金讲和。

在袁崇焕被逮时,擅自主和成了他的致死罪状之一。

自那时到围锦州前,十几年来,皇太极一直不断地呼吁明朝举行和谈。

大明根本不予理睬。

你一个关外的蛮夷鞑子,也配与我大明议和,咱丢不起那人!

皇太极发出无数封讲和的信件,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晌。

说的好听是为了大明的名声,可明朝完拒绝讲和是一项非常愚蠢而短见的策略。

无论清(后金),无论明朝都需要讲和,因为讲和对双方都有利。

皇太极即位的时候,后金国中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很尖锐,经济也处于困难境地。

军事上由于他父亲生前宁远惨败,给八旗军以重大打击。

要不是皇太极上位,以他那几个兄弟的“强大政治才能”,后金就得面崩盘,轮不到什么入主中原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他急需整顿内政,从内部来加强和巩固后金的统治。

因此,他需要暂停战事,赢得时间,以利再战。

即使后来逐渐强大,他还是高喊和谈,不过是作为一个政治手段,来笼络人心,表明他是不得已进行战争。

大明官员嘴里的“蛮夷”,竟然也会搞“师出有名”的手段。

皇太极属实是“师儒长技,以制儒”了。

从大明方面来看,它尤其需要和谈,把与清的战事暂停下来,获得充裕的时间来恢复它的元气。

日益强大的农民起义军,正勐烈地冲击着明朝的统治。

特别是现在的情况,朱由检纵然是想要日夜勤政,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奏疏,也有数省是他收不到的。

大明为镇压农民起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精疲力竭且没什么屁用。

在关外,它经年与清(后金)争战不已,如果从一六一八年抚顺战役算起,到这时已有二十多年了。

可想而知,这二十多年消耗了大明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何止千万!

为对付这两个敌人,崇祯不得不以各种名目增加税收,诸如练饷、辽饷、剿饷,已经把广大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作安安饿殍!

他们只有铤而走险,加入到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去,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

所以李自成失败数次还能再起汇聚更多的人马。

贺今朝稍微让人过上普通人能过上的日子,便有更多的人自发维护且加入到锤匪的统治来。

他们成了贺今朝的疯狂簇拥,谁敢破坏贺今朝的统治,那些百姓第一个不答应。

大明已经完完的失去了民心。

甚至连地主士绅阶级都有不少人,向新兴起的实力靠拢。

他们连关外的鞑子都去主动投奔,可见大明得糟糕到哪种地步。

因此,只要崇祯稍微有那么一丁点的明智,他应当避开两线作战,腹背受敌,暂停一线,而专意于一线。

在老早后金发出呼吁的时候,崇祯顺水推舟,不妨把和谈进行下去。

但大明统治集团囿于成见,总以宋金议和为鉴,顽固地拒绝与清(后金)和谈,还自诩比宋人聪明,更有气节。

当然了,宋人是挺没有气节的,在崖山殉国了不知道多少人。

待到大明被覆灭,那些官员倒是稍有几个殉国的,大多数先投顺,再投清。

活着的当然越发抨击死去的人没有气节。

就是欺负他们没法开口言语,以此来让自己变得高尚起来。

当然,朝廷中仍有个别富有远见的人,杨嗣昌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与清和谈是可取的。

但这种意见遣到大多数人的斥责,而崇祯也下令,敢谈和者斩!

于是,“讲和”成了最忌讳的事,朝中再没有人敢谈个“和”字。

现在听到崇祯把自己的话当放屁,又提起议和的事,陈新甲心中腹诽,嘴上却是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臣怕是。”

“你不要怕。”崇祯看着陈新甲道:

“朕相信你能办妥这件事,朕日夜忧心贺今朝那个驿卒会东征,洪承畴率领的十几万大军停驻在辽东,对我大明没有半分好处。

朕还听闻皇太极因为宠妃身死,悲痛的都昏厥过去,再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朕愿意同清廷议和,你可便宜行事。”

“你可有推荐的人?”

陈新甲马上就把被洪承畴通过海运,送到宁远的马绍谕为使臣。

对于马绍谕,陈新甲也是极为恼怒,大家都被围困在松山,偏偏你要求把你送到宁远去,当真是丢人。

因为马绍谕丢的不是自己的脸,更丢了举荐他的人陈新甲的脸。

崇祯立马给马绍谕加官,赐他二品官服前往清军大营主持此事。

“陈尚书,此事你知我知杨爱卿知,前线的马绍谕知,其余人万万不可透漏,否则。”崇祯颇为发狠的比划了一下脖子再三叮嘱道:

“别怪朕不念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