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等着宋文讯息的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西宁女校上,指望着学子们早日学成毕业,开始在西宁地区逐步推广新式教育。
两日后,宋文的传令兵方才赶到西宁。
宋文按照李自成的指示,从降兵从挑选了两百余人,组建了四个总旗,使自己麾下的士兵达到十个总旗,五百余人,为了不影响战斗力,这些士兵是单独操训的,待到操训结束,符合西宁军的基本要求,再与原来的士兵合编。
古浪所其余的三百士兵,已经启程,赶往西宁,接受卫里的处置。
李自成捏住自己的下巴,沉思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三百降兵,剔除实在不合适从军的,加入牧羊队与捕鱼队,其余的士兵,给北川县的李绩整编四到五个总旗。
这样算起来,李自成麾下的七大百户,已经有六大百户扩军至五百人,只有驻扎在北川县的秦大年部依然保留着六个总旗的编制。
七大百户的士兵加起来已经达到三千三余人,这还不包括游骑、火兵和自己的亲兵。
李自成觉得,这样的扩充速度实在太快了,即使粮食、饷银跟得上,士兵的战斗力也是问题,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增加了原来的卫所士兵,积习难改,忠诚度也是让人不放心。
如果再发生三角城那种与蒙古人死磕的战斗,士兵能否顶得住,谁也不敢保证,这样的战斗能极大地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对军队对士兵,都是一种蜕变,但战斗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失利,军队的士气便会一泻千里。
三角城战斗的胜利,与战场的指挥官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人治的烙印非常明显,如果周宾早一天撤出三角城,或是关键时刻没有顶住蒙古人的攻城,即便援军赶到,面对的也是城内的蒙古人,也许三角城可以失而复得,但付出的代价、战斗的意义就会完全变了样,至少是一场惨胜,只是西宁军最终夺回了三角城而已。
一句话,无法从制度上保证三角城的胜利,更无法保证扩军后军队的战斗力,在强敌环视的西宁,这是十分危险的。
李自成及时醒来,思索了近一个时辰,心中惊出冷汗,西宁军现在就处在火山口附近,只要出现任何方面的错误,恐怕就要被挫骨扬灰。
他决定暂时停止扩军的步伐,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军整训,既要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更要提高士兵的忠诚度,从心里,也就是思想上引领各支军队,给出他们发展的方向。
粮食也是制约西宁扩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宁眼下进入“退牧还耕”时代,这是第一年,雨水能否像期望的那样维持庄稼的正常生长,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还有,来自与美洲的三种作物,能否获得丰收,大量增加种子的储备,李自成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如果不依赖朝廷的供给,西宁能完成自给自足,李自成才有底气扩军。
此外,就是银子,无论是饷银,还是保障当地百姓的生存,都需要一定数量多银子,但西宁本地的农业基本上被军方垄断,工商业根本没有足够的造血功能,还需要李自成剑走偏锋。
打发走宋文的传令兵,李自成将自己关在书房,将手头的工作全面整理了一遍。
即使暂时不扩军,他也有许多事情要做,关键是替他分忧的人才太少了。
粮食问题,现在差不多交给民政官梁文成了,谁让他是西宁知府呢,当初设立府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民政官来征收、管理粮食的。虽然民政官也主官各府县的税收,但农业税基本上就是粮食,百姓能够上交的税银微乎其微,几乎可以看做零,而工商业又是处于极其低端的位置,并不能给农业人口增加多少收入,而且工商业本身并不纳税,除了协助市场正常运转,对卫里几乎没有贡献。
要想银子,只能将目光投向西宁以外,李自成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穆青山。
目前能从外面挣钱的,只有蒸馏酒与玻璃,蒸馏酒的收入少些,但玻璃每月都有六千两银子的收入,但与李自成的扩张要求,还是相去甚远,必须开拓新的源头。
军队的训练与管理,一直是李自成亲自在抓,在这点上,他是不会允许别人染指的,不过,他还是希望有一个懂军事的人,能够协助他,将他从繁琐的军务中解放出来。
现在的七大百户(周宾已是从千户了,但习惯上还是七大百户),在李自成的心目中,都叫西宁军,以与朝廷的军队区分开来,但西宁军除了训练严格之外,并没有自己的多少特色,连武器、铠甲、军律等都是借用朝廷的,与明军一般无二,以致巴雅尔一直以为西宁军就是明军。
既然要整训所有的军队,就要建立西宁特色的军队,装备暂时无法更新换代,但军律可以作为改革的重点,大明的军律虽然深入人心,但到了此时,已经不适应战场的现状了,面对游牧民族,明显失去了明初时的锐气,必须进行改革。
李自成想到了历史上的强军,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军律,能不能做个参考。他最为推崇的就是汉武帝时代的汉军,无论骑兵步兵,都敢直入漠北匈奴的王庭,这在中央之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
还有就是岳家军、戚家军,甚至大唐的陌刀军,不过,李自成悲哀地发现,这些强军,对手无一例外都是异族,也就是说,他们打的都是民族牌。
而西宁军面对不仅有巴雅尔这样的蒙古人,更主要的还是朝廷的军队,西宁最终将会以叛乱者的身份出现世人的面前,民族牌是不行了,至少不能做为主流。
无奈之下,李自成想起了毛太祖,此时的西宁,倒是与毛太祖时代有些相似,朝廷有对应的朝廷,割据有对应的割据,就连关外的后金,也与当时东面的倭岛有几分相似。
如果说邓太宗发展了中央之国的经济,那奠定中央之国地位,让百姓感受到国家存在的,便是毛太祖了。
后世那首传唱了数十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是李自成现在最需要的军律,他挥笔将歌词中的内容写在纸上,将后世的语言大明化,用普通百姓和士兵能听得懂的语言,翻译出来。
“三大纪律”的第一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正是李自成一贯倡导的“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完全吻合,想了一想,这几个字根本不需要调整,便转入下一条。
第二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意思非常清晰,但大明时代,没有“群众”这个称呼,便代之以“百姓”二字。
第三律“一切缴获要归公”,李自成想了想,似乎这个“公”字不太符合士兵们的认知习惯,不过现在的西宁,基本上是家天下,他自己通过开办实业赚取的银子,不是一样要投入到扩军之中?
必须要让士兵认识到,西宁军是一个整体,在这个大家庭中,军官之间,士兵之间才会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若是上了战场,将士们才会团结一致,不会为了保留自己的实力,因观望而失去战机。
一个军官麾下有多少士兵,不是他有多少银子多少粮食,而是卫里给他多少指标,士兵的粮饷有卫里统一发放,士兵伤亡了,卫里给补充人数,这就杜绝了私兵的可能性,西宁卫就会成为一个集体,最后,李自成并没有更改这一律,而是准备给各个百户官洗洗脑子。
“八项注意”是八句话,短小精悍,语言通俗,基本接近大明时代的口语,本身不需要修饰,但李自成看了看,“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这七项注意倒是没什么问题,第八项“不虐待俘虏”,就值得商榷了,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人道,如何对待俘获,完全根据俘虏方个人情况和彼时的战场需要。
就像马有水在剿灭撒拉尔人时,不但将所有的伤员、老弱妇幼杀了,壮丁转为耕奴,壮女入驻水果楼,如果一点利益都没有,哪个士兵还能保持战斗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