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事农桑,以红薯解饿天下(2 / 2)

程度躬身抱拳,“定不负先生所托,草民必尽心尽力。”

刘协继续颔首而笑,“至于这个红薯,就更不一般了,它属于根茎类作物,果实是长在地里的。

“当然了,这个不重要,重点在于它较强的适应性,也就是说,相较于麦、黍之类的农作物,它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那么依赖于年景好坏的。

“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它的产量,也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这番话一出,果然大家都被惊到了。

吃不饱饭,是自古以来上到朝堂,下到普通百姓最困扰的难题,所以,粮食的产量才会如此受人关注。

张辽反应最快,“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那究竟有多高?”

刘协笑得有些意味深长,“还是那句话,口说无凭,不如到时候大家一起见证喽。”

众人差点儿齐齐冲他翻个白眼。

这不是吊人胃口嘛,而且一吊就是小半年的时间,也是没谁了。

刘协倒是没有一点儿的不好意思,开始指挥着众人该怎么去播种。

他提供的这批种子,是早就处理好了的,倒是不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否则,单只是让红薯种子发芽这一点,就够他忙活的了。

因为红薯种子的外边,是一层又硬又厚的硬壳,直接种植肯定不现实。

所以,后世人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红薯块催芽,然后选择红薯藤进行扦插,而不是用红薯种子。

当然了,处理后的种子就不一样了。

它是用硫酸浸泡过后,再经反复清洗,然后用刀具破开了外壳等一系列的处理工序,完全可以直接拿来播种的。

只需要在前期管理上,注意一下灌溉和施肥,等下一季,就可以完全用整块的红薯,来代替种子进行繁殖了。

刘协对此并非事无巨细的全部了解,但大致的种植方法,还是知道一些的,并不妨碍在这大汉年间,冒充一下农学专家。

而事实上,历史上的玉米和花生、红薯真正传入国内,还需要等到明朝时期,棉花虽然在秦汉时期就传入边疆地区,但出现在中原大地上的时间,同样是在宋朝。

他现在忽然把这个过程提前到了汉末,完全是意义非凡,历史价值简直无可估量。

可以说,于国于民,都算是功德无量的存在。

所以,真要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玉米、红薯和棉花,就是那一个个的火种。

只要在伏波岭点燃了,未来甚至不需要大力推广,就能风助火势,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向四面八方蔓延开来。

这就是大势。

是灾荒不断,战火不止的大背景下,人类对于最基本诉求上的追逐和渴望。

那就是活下去,然后填饱肚子。

而刘协发起的这个屯田制度,就是这个美好前景的最初源头。

只要等到收获季的到来,让周边的人们看到这几种农作物的产量和价值,那就能轻而易举的,顺势在他的万户食邑中,甚至是整个平县里,覆盖在这种有效传播范围之内。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可以很好操作了。

大势不可挡,也没人可以做到逆天而行。

到时候,他就能顺势利导,站在背后借势发力,进而纵横捭阖,影响天下大局……

时间,就在这样的日常中一天天过去。

刘协没能等来意料中的“被暗袭”,也没有再听到洛阳城里,出现什么新的变故和征兆。

说心里话,这和他想象中的有些出入,但是却并没有太过于放在心上。

他最大的精力,还是放在伏波岭这边的发展上。

看着眼前一天一个样子的变化,那种成就感是很让人陶醉的。

这是他亲自画下的蓝图,也是他想要看到的那个心目中的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