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季对很多人会是一种折磨,有物质上的拮据,更多是思想负担上面的担惊受怕。
仅是一年的时间而已,晋国这边亡了两个卿位家族,连带很多中小贵族成了大劫中的飞灰。
如果只是两个卿位家族和众多中小贵族消失,老实说晋人都有点习惯了。他们觉得局势看不懂的地方在于大量公族也被灭亡,而这在漫长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为什么晋人会习惯卿位家族的灭亡?晋国这边灭掉的卿位家族又不是只有一两个,几乎每隔几年或几十年总要消失一个卿位家族,他们能不习惯吗?
往常卿位家族斗得再凶,其实很少会波及大量的中小贵族,别说是大批大批地消灭公族的封主了。
这一次不一样,晋国先是产生了几个联盟,也就是阴氏为首的一个,范氏为首的第二个,魏氏为首的第三个,赵氏、羊舌氏为首的第四个,后来各个势力又出现了阵营方面的变化。
比如,荀氏一度有点要自己成“势”的趋势,一下子让看上去无比强大的阴氏为首阵营变得有些风雨飘渺;后来阴氏与范氏合流,魏氏、赵氏、羊舌氏(公族)联合起来;到最终阴氏、范氏和荀氏等家族成了一伙的,一致对其余阵营展开了攻击。
随着魏氏的主城“魏”被烧成白地,晋国内部的动荡打从事实上已经变得明朗,无疑问是阴氏和范氏的阵营获得了内战的胜利,他们会怎么对待那些跟赵氏、魏氏和公族不清不楚的贵族?
在一片人心惶惶之下,元戎的命令下达了,并且通报了全国。
明年春暖花开之际,晋国将集结大军南下,交战对象是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军。
吕武为什么不主持清算那些不是己方阵营的中小贵族?跟名声什么的无关,以其让他们死在内战,集结起来去打国战不好吗?
那些中小贵族会不会听从命令?这也是一道甄别的程序,还会让阴氏、范氏和荀氏消灭他们不用承担骂名。
之所以是以楚国为首,不是楚国从一开始就在谋算什么,只是因为楚国足够强大。
这一次诸侯走到一起是宋国的搭桥牵线,里面有属于晋国的锅。
楚国一直以来都是晋国的最大敌人,双方打了近百年,到目前还没有一方正经的认输。
宋国组建联盟是为了自保,原因是晋国派出大军南下进行征讨,他们肯定要用最大的努力增强己方的力量,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郑国在认罚无果之后,还能怎么办?再则,他们多少觉得晋国这一波内战损失的元气很大,琢磨着也许是一个击败晋国的机会,想试一试推倒压迫自己的大山,很是无可厚非的吧?
参加联盟的卫国和齐国,他们才不管自己都做了什么招惹来晋国的打击,只知道晋人很坏很坏,有机会报仇怎么可能不插一脚?
要说诸侯联军里面谁最站不住脚,无疑问是吴国了。
晋国固然有需要吴国给楚国捣乱的关系,一直从各方各面加强吴国却是一个事实。
另外,前两年晋国为了将吴国从灭国的边缘拉回来,条件不成熟也挥师南下攻打楚国,这么大的恩情吴国说忘记就忘记了?
当然,吴人的脑回路比较奇特,他们也许觉得是己方拖住了楚国的主力,才让晋军捡了便宜打赢“郜之战”,又去楚国都城“郢”成功耀武扬威,并且还进行了饮马大江的伟业。
不管怎么说,一个“反晋联盟”已经成立,参加的有楚国、宋国、郑国、齐国、吴国、卫国,还有一些本来就是楚国的附庸国,还有迫于压力或判断错误跳反的蔡国和陈国。
没错,陈国和蔡国也加入到“反晋联盟”了。他们不参加不行,头铁的下场会变成“反晋联盟”大军北上前的祭旗牺牲品。
当然也有诸侯坚定地站在晋国这一边,曹国就是意志最坚定的其中一个,再来就是莱国、纪国和谭国了。
莱国、纪国和谭国属于没得选,他们不紧紧保住晋国的大腿,再被齐国灭掉,谁来帮忙再次复国?
还有一种应该明确表态却期期艾艾不做选择的国家,代表是受了晋国诸多恩惠的鲁国。
像是莒国、杞国、滕国、邾国、小邾、大邾……等等诸侯,他们没有多哔哔一些什么,军队一起被困在“斗首”那边没有撤走。
“此些诸侯会否效仿沈国?”中行吴刚回到‘新田’就立刻求见吕武。
冬季了嘛,军队找个城邑猫冬,不代表统帅需要一直留下的。
中行吴在国境内,想回到“新田”的麻烦不会太多。
人在“斗首”那边的士匄等“卿”就真的是走不开了。
沈国干了些什么?他们假意臣服晋国,等待晋军和楚军交战时干了背刺的举动。
说起来有点搞笑,沈国连背刺的时机都不会选,没有给晋军造成什么麻烦就被歼灭,弄到后面还被晋人安排搬家,导致沈国有那么点名存实亡了。
吕武不置可否,一直饶有兴趣地看着年纪不大的范鞅。